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给百姓稳定的幸福

2017年02月08日 14:56:33 浏览量: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乔林晓

  百姓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百姓有所求,改革有所为。2016年,山西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既是对百姓呼声的最大回应,也是改革道路上的一个有力作为,它所带来的启示是深远的,值得回味的。

  启示一,百姓有了满意度,便可说是百姓有了稳定的幸福感。贫困是通往幸福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只有贫困的帽子脱掉了,老百姓才会真真切切体验到幸福的滋味儿。但脱贫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把准脉搏,对症下药,方可有所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成为扶贫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一切的一切都维系于“精准”二字之上了。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新一轮脱贫攻坚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精准”二字。

  要实现“精准”,就必须要摸清贫困底细。2016年,山西省严格制度,严格程序,阳光操作,增加群众知情权与参与权,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挤出“水分”,初次建立起了数据大平台。上半年,全省梳理出6类致贫原因,因病因残31.7%,缺劳动力缺技术25.7%,缺生产基金24.4%,因学4.8%,因灾3.4%,其它原因10%。

  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山西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路径,脱贫良方多种多样。首先,选派1.16万名领导包村,2.8万名工作队员驻村,9395名干部任“第一书记”,组织25.6万名党员干部开展帮扶工作。其次,开展村级挂图作战,推动帮扶政策扶贫和帮扶对象精准对接;又次,在那些“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以易地搬迁为主,让群众搬出穷窝,斩断穷根。

  辛勤的努力获得的最直接的效应就是老百姓有了获得感,满意度。从破旧的土坯房搬到现代化的楼房,五寨县黄土坡移民卜喜堂对此充满感激。从靠天吃饭到发展农家乐奔小康,永和县东征村村民冯卫祥,提到帮扶带来的结果,也是幸福满满。

  启示二,百姓对生活有了追求,有了热盼,心里有了热力,这其实也是稳定幸福的一种直接感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没有贫困群众的参与,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扶贫开发难以成功。

  近几年,山西省在激发贫困百姓内生热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一项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近抓培训,远抓教育;以培训增长技能,以教育增长才智。

  还是数据最有说服力:2016年山西省精准培训11.77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吕梁护工天镇保姆培训1.87万人,输出8103人,首批102名山西护工在北京14家三甲医院就业。武青平,45岁交口县回龙均庄村民,半年前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可当下已经成了幼儿护理技能的专业月嫂,“想都不敢想,咱还能成为城里人的‘香饽饽’”,质朴的话语里有内心的热力,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盼。

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乔林晓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