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移风易俗贵在创新路

2017年02月07日 11:29:01 浏览量: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董宏达

  前不久媒体报道了一件有趣的新闻,福建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后江村村民林国雄带了一大包、整整11万元的现金,来到镇党委书记黄少敏的办公室。老黄吓了一跳,一问才明白:原来林家腊月二十六办喜事,按过去的风俗,这11万元本是林家的聘金。林国雄说明来意:“如今村里不兴这套旧规矩了,我们决定把钱捐出来给镇里的保洁队发红包。”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讲风俗讲人情。结婚要彩礼聘金就是许多地方民间的风俗。万事皆有度。从生活需要物质基础角度看彩礼,也是婚姻的一种基础,但应该量力而行,双方合计着办。然而,近年来,农村结婚彩礼迅速飙升,甚至高达几十万元,有人计算过,青年人不吃不喝需攒23年。这样的风俗就是一种陋俗,应该以文明方式来移风易俗。村民林国雄“不比阔气比公益”的做法,就是新风俗、好风俗。这个例子说明,好风俗新风俗重在引领。

  移风易俗更需典型引路。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某种程度上,党员干部、德高望重的乡贤和成功人士就是引领民风民俗的标杆,他们如何处理人情风俗,群众也会跟着仿效。“不比阔气比公益”,就给了移风易俗一个出口,既满足了聘金的风俗,又改变了聘金的本来用途,成为促进新风俗的一种尝试,虽说不一定人人都能这样做,但这种思维值得提倡,值得推广。这个例子启示我们:要深入挖掘民间各类典型的精神内涵,把家风家教融入移风易俗之中,多在思想引导、文化熏陶等方面下功夫,营造以创业奋斗为荣,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可耻的文化氛围,让民众看到乡风文明会给他们带来实惠。

  移风易俗重在创新路径。说实在的,对红白事铺张浪费群众也头疼,有时也是耐着面子硬撑着。这就有一个移风易俗如何给出路的问题,也就是“破旧”要研究好“立新”,在这方面各地曾有过不少好做法。比如,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周庄社区村民石云龙的亲人病故,社区主动出面,告诉他“社区可以免费提供就餐场地、免除水电费,但办事时间必须控制在3天以内,不得铺张浪费”。不仅有地方让前来吊唁的亲友们就餐,还能通过农民大舞台请全村村民看一场戏。这样处理就给了丧家一个移风易俗的出口,既满足了白事的基本所需,又让葬礼花钱少还体面,对其他村民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移风易俗是长久的课题。一种风俗的形成往往延续了几代人,想要一下子改掉并非那么容易。以婚丧大操大办为例,就有人情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也有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助长要面子的成因。风俗是表象,核心是人的观念。风俗往往受环境影响而不断变化,因而,推动移风易俗要在研究如何改变人的观念上下功夫,要入情入理而不要行政强制,要持之以恒不要急于求成。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路径,久久为功,善做善成。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做典型引领的文章,让文明乡风劲吹,促进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的转化。

  应该看到,推进移风易俗是个系统工程。要把功夫下到平时,下到因地制宜谋良法良策上。既不能抓而不紧,又不能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要瞄准乡风文明大目标,深入总结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推动农村破陋立新,促进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