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钰:下一代媒体内容生产与叙事变革
2016年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
李佩钰:下一代媒体内容生产与叙事变革
2017年01月06日 17:01:37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李佩钰
我是《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我1986年到《中国经营报》,在《中国经营报》工作31年,现在是《中国经营报》最老的员工。
媒介与媒体
本次论坛的主题叫“下一代媒介内容生产与叙事变革”。我认为“媒介内容生产”这个表达不对,不应该叫媒介生产内容,应该是媒体生产内容。我所理解的媒介和媒体是不一样的。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媒介,大屏幕也是媒介,路牌广告也是媒介,车身广告也是媒介。媒体是才是生产新闻和内容的一种组织,它是一个机构。所以我觉得这应该叫“媒体内容生产与叙事变革”,这是关于题目的看法。
财经媒体的定位
第二个关于《中国经营报》。现在《中国经营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刚才我们一说到新闻就是传统媒体在做,新媒体不做新闻,实际上现在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把《中国经营报》叫做财经媒体,财经媒体的定位是什么呢?就是以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为服务对象,以专业与社会经济活动相关联的经济新闻为产品的综合信息服务商。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产品是新闻。我们一方面做经济新闻,一方面做商业案例,当然经济新闻现在着重做的一个是纪实经济新闻。另外就是深度报道,因为要与自媒体相区隔,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中国经营报》的盈利模式
我再说一下我们的盈利模式。《中国经营报》从创刊那天起,我们始终就是按市场的方式来运作的,或者是我们一直在考虑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我们做什么。从当年的二次销售的实践、从《精品购物指南》开始,我们新闻的二次销售理论已经不行了,2013年明显感觉到纸媒的下行、下降。为什么现在说我们靠的是产品?其实10年前我们讲生产的是读者,因为我们生产新闻,把报纸卖出去,获得大的发行量之后,再把读者卖给广告商,形成我们的二次销售,实现盈利。但现在不是这样了。那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盈利模式呢?应该怎么做呢?实际上2013年我们真的把广告部撤销,不是说完全看明白了,而是当时确实面对一些问题,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自己心里头很含糊,不知道这步棋走完以后是使《中国经营报》万劫不复,还是能够走出来?但是现在我们很踏实,只能说没走弯路。
线下盈利,线上获取影响力
我有时候在想未来怎么样,我不知道,我只管三年后五年后的事我能做到怎么样。现在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原来我们生产读者变成二次销售,其实我们现在应该是这么一个模式:我们从线下盈利,线上获取影响力。我为什么说我们区别于公关公司,区别于其他不同的培训机构的,来提高影响力。线下怎么盈利呢?一方面靠纸媒,因为我们还有纸质报纸。我们现在还有纸媒广告,否则你线上价格上不去。所以我们还是要有广告,这还是盈利模式。广告当然也包含原生广告,因为现在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如果你只在电视上或者路牌上打直接的产品广告,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现在企业更需要的是你能给他策划更好的原生广告,能通过各种媒介去传播,产品也是这样。其实这个问题是我们这些财经类媒体拿手的东西,说得庸俗一点,我们在这方面的策划能力肯定要优于其他没有相关知识、或者对这个专业不了解的公司。
传播服务
再就是传播服务。刚才强院长也讲了,我们现在比较难招到想学新闻的学生,大家都想学舆情、学传播,你没有传播哪有舆情,其实这应该是新闻人承担的责任,光靠传播不行。为什么罗一笑的父亲能够写出这么一篇文章,因为他在这方面专业,无数这样的父亲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但是他可以。所以我觉得传播服务也是我们财经媒体可以做的。
圈层聚合
再就是圈层聚合。现在大家现实中根本碰不上面,都是网上的。为什么商学院招生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好多人去商学院读书不是为了学东西,而是为了认识朋友。所以在圈层服务方面,财经媒体是比较拿手的,甚至比商学院更有优势。你看我们财经媒体出来的人做得很好,比如正和岛、企业家俱乐部等等,包括牛文文出来做的黑马,真的是圈层服务做的非常好。过去我们财经媒体不愿意做、不屑于做,大家觉得做圈层服务太累,但现在大家觉得不得不做,这两年《中国经营报》做了很多,这是一个企业、客户欢迎的一个活动,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以内容生产为核心
我们的核心是什么?核心还是内容生产。你做了这么多,大家会说公关公司也可以做到,或者是培训机构也可以做到,或者是广告公司也可以做到,为什么是你们财经媒体做?我们要到线上形成影响力,所以这个时候内容生产还是一个非常非常核心的东西。这两年《中国经营报》的内容生产在编辑部投资是很大的。所以内容生产其实就是通过传播提升影响力,然后通过影响力影响人群,最后再实现我刚才说的模式。
内容生产的转变
内容生产的转变,内容生产是怎么样的转变或者是发展。我们现在做财经媒体的内容生产,从现实角度,我认为《中国经营报》作为一个财经媒体该做的就是转变,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上从纪实新闻向更多的深度报道转变。纪实新闻不是我们周报所擅长的,但是深度报道是。我认为自媒体不能够完全取代一个媒体机构,尤其对于财经这个需要专业化的领域,那自媒体肯定不具备优势。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自媒体很难做到在深度报道方面的深耕,因为它的机构、它的人员甚至它的采访权利,它没有采访权。所以我觉得做深度报道是跟自媒体竞争或者是抗衡,或者是我们的特色。做深度报道还有一点就是需要专业性,有些报道需要有一个机构、一个团队来研究,尤其是财经类需要很多背后的功夫的,所以这一点我们也是要发力。这是关于内容转变。
转型
最后说一下关于转型。说到传统媒体,大家都说你们怎么还不转型。其实我们三十年来每天都在转型,我们觉得这其实就是随机应变,根据市场的变化改变我们的工作方法,包括我们的机构设置,都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办法的。现在很多人理解的转型,我觉得不是转型,是叫转行,比如传统媒体做房地产或者拍电视剧,我不认为这是我们的长项。我们不熟悉的不做,不是我们擅长的不做,因为我们做过。我们十年、二十年前办过酒楼,那绝对不行,赔的什么都没有了;足球俱乐部也不行,我们早就交过学费了。我们就做自己擅长的部分,因为我们觉得优质的内容总是有需求的,不管新媒体、媒介发生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是需要内容的。我们生产各种各样的内容,让各种各样的媒介替我们传播、提升影响力,转而在线下变现,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盈利模式,也是我们必须要守住的一个根本。
相关阅读
- 2017-01-05深度融合构筑媒体新版图
- 2017-01-04诗歌梦撑起的农民工生活
- 2017-01-04中国专利申请量再夺全球“头把交椅”
- 2017-01-03每年器官移植数仅约1万例 中国器官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