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们为什么越发需要《资本论》?

2016年12月26日 15:20:21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王佳菲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金融海啸,经济萧条,恐慌,衰退,失业,破产,危机,冬天……两年来,我们的地球就被笼罩在这样的灰暗气氛当中,不同的语言在重复着同样的词汇,变幻的季节在见证着经年的寒冻。

  已经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又一次无情地拷问着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金融体系,令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陷入尴尬,也又一次拂去了积落在《资本论》上面的些许尘埃,使其再现出璀璨的理论光芒与现实价值。在经历长时间的沉寂之后,这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鸿篇巨著重新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在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持续热销。

  金融危机让全球重读《资本论》

  重读《资本论》的不仅有各国的研究人员和学者,还有银行家、经理和政要人物。据多家媒体报道,在马克思的故乡,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德国左翼党领袖拉方丹是马克思的坚定信徒;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正在阅读《资本论》,甚至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汉堡晚报》则评论说:“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法国总统萨科齐加入了研读《资本论》的行列,甚至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也发表评价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日本于2008岁末推出的根据《资本论》改编的漫画,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新年礼物,首印的2.5万册上市不过10天便已售罄。

  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正在满怀热情地尝试走近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从2008年10月开始,《资本论》重新进入了德国大学课堂,在柏林、慕尼黑、波恩大学等31所著名高校的讲堂里,又一次传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声音。新一代的德国大学生认真研读这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思考着理解眼前金融危机和走出危机的办法。

  《资本论》的销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英国媒体开起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资本论》为什么是一株“常青树”?

  金融危机的彻骨寒风中,《资本论》热销,马克思“火”了。那么,《资本论》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奇书,它是如何看待经济危机的?问世以来历经了一百多年沧桑,它还能否解答21世纪的难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两年多之后的今天,“《资本论》热”会不会随着经济的回暖而逐渐冷却?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浇铸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文献。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及其内在矛盾,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矛盾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从而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正式出版,其余各卷在马克思1883年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对人类的历史发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在持续着,并且还将持续下去。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因而是必然到来并周期发作的。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如何孕育、产生、发展、激化、爆发,客观上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本质根源、具体原因、表现形式、作用影响、发展趋势等等,这一系列洞见贯穿于整部《资本论》当中。例如,关于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信用体系而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信用的伸缩只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所以“政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的这种单纯的征状,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原因。”另一方面,信用对危机又会起到加速和强化作用,以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要素。”这些论述无疑在启示着我们,必须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演化与当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变化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全面地理解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根源,以及其具体诱因和新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绝不仅仅是19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也始终是伴随真理前行的预见者。他早就洞悉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对各类经济危机的病灶与症状了然于胸。翻开《资本论》,我们会发现马克思的许多话就像是今天刚刚写成的或是写给今天的,它绝不是一本泛黄的、迂腐的、不合时宜的“老皇历”,而是一株时时焕发生命力、魅力依旧的“常青树”。

  我们依然需要《资本论》的指引

  如今,大洋彼岸次贷风暴卷起的最初惊惧已时隔两年有余、渐行渐远,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发展轨迹日益清晰,大部分损失似乎已浮出水面,经济复苏的迹象在一些人眼中若隐若现。这些并不意味着“《资本论》热”即将淡却;恰恰相反,此时我们仍然并且益发需要倾听马克思,仍然并且益发需要研读《资本论》。

  至少,事实上危机远未结束。我们必须清楚这是一场以金融危机为先兆的经济危机。作为金融危机,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时刻也没有忘记,它们只有继续“绕过生产过程来赚钱”,取道虚拟经济的跃升而东山再起;作为经济危机,只要实体经济还没有恢复元气,萧条的阴影就不会被驱散。

  只要危机还在,就有反危机的应对措施存在,而衡量或是制定各类对策的前提是要真正理解这场危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措施,对濒临破产的金融体系进行“救助”,为资本主义寻找出路。但是,这些政策都显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2008年10月之前,美联储为增加市场流动性进行了密集降息和频繁注资,可是持续的流动性恐慌和经济低迷却挥之不去。对此,有人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流动性陷阱”概念加以现象上的描述。实际上,《资本论》中对此有着深刻的分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相互抵消时,货币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要“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此时,“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转变成坚硬的货币”,出现“货币荒”。

  就算最难捱的日子已经过去,还会有经济危机后期、后危机时期以及下一次危机周期。全球经济何时走出低谷,目前尚看不到明确的时间表。或许将来某一天,终于可以捕捉到复苏的气息,那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松一口气。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成为了一种频繁发作的常态现象,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仅依靠当前的风险防范措施就能一劳永逸,必须将其视为长期发展的固有环境来思考动态的、积极的应对策略。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依然需要《资本论》的指引。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