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以色侍人”的IP剧无法成就经典

2016年09月01日 08:55:36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胡笛

  近年来被影视市场视为制胜法宝的“IP”,在这个暑期档集体“哑火”了。

  根据豆瓣评分,启用井柏然、鹿晗两位流量担当,并由南派三叔亲自改编剧本的电影版《盗墓笔记》几乎得了暑期档的“高分”4.9分——因为除此以外,几部IP巨作口碑都低得吓人:用了勾起几代人回忆的《封神演义》超级IP,海报宣传语自封“逆天神作”,结果电影《封神传奇》被网友誉为“史诗级烂片”。而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幻城》,被网友吐槽“3亿投资有2亿用来买假发和美瞳,剩下8000万刷数据”,其口碑更是勇创新低——2.9分,可以说口碑完全和前期的高调投入、宣传走了个背字。

  很显然,观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回想去年此时,人们还沉浸在IP剧春天的和风中,《琅琊榜》《欢乐颂》《花千骨》,乃至网剧《太子妃升职记》,都是观众眼中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琅琊榜》更是获得了第30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等多种奖项。

  其实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的热门IP,会出现质量与口碑的冰火两重天?

  有剧评人认为,这些剧集的故事结构均缺乏世界观的建构,情感描绘更是苍白脆弱,只是用最直白的影视化情感套路,集中刺激观众的情绪点。

  更令观众尴尬的是,仓促而就的特效和服装道具,也不断破坏着画面的美感。

  此外,对演员“颜值”效应的过分放大,忽略主角演技以及演员特色与剧情的适配度,也成为了IP剧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毕竟,咱们甄嬛娘娘说得好:“以色侍人,色衰而爱驰。”仅靠“爱豆”的颜撑起的作品,大家也会审美疲劳的。

  所以,即使改编自热门IP,一旦影片陷入内容空洞、题材同质化的怪圈,IP就不再是制胜法宝,而只能成为市场泡沫产生的诱因。

  反观国内外的IP转化的精品,则注重在细节上精心推敲,在叙事上符合逻辑进展的规律,同时,深刻反映积极的人性与价值观。

  以《琅琊榜》为例,虽然原著本是架空朝代,但剧中的服化道具基本还原了南朝风尚,其中家具陈设还曾被大学的设计课推荐,因为“陈设难得和服饰都是同一朝代”。剧中很少会出现花瓶这类陈设,梅长苏在剧中常常凭几而坐,为什么?就是因为南朝时中国还不流行高坐具,要到北宋中期,桌椅才成为文人书房标配,也才有了花瓶等清供玩物的陈列空间。这就是《琅琊榜》做得细致之处。

  而在全球大热了6年的HBO中世纪史诗奇幻题材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改编自美国作家家乔治·R·R·马丁的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更是妥妥地摆脱了“主角光环”的效应,所有的人物都是为故事的演进服务,乃至于《权力的游戏》四夺艾美奖,获奖演员得的都是“最佳配角奖”。这样对故事本身魅力的自信与大气度,是靠“小鲜肉”颜撑起的国内IP剧“巨制”所无法比拟的。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资本过分逐利,以致让资本绑架创意的市场;这是一个“颜即正义”“舔屏就够了”的肤浅世俗社会;这也是一个快速飞驰,好的坏的过眼即忘的时代。然而,我相信真正的经典永不过时——市场需要闪光的金子,社会需要真挚的匠人精神,而观众需要真正关怀人性的价值情怀。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