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轿夫惜鞋”到“轿夫毁鞋”
从“轿夫惜鞋”到“轿夫毁鞋”
2016年08月05日 08:22:45 浏览量: 来源:求是网 作者:杨丽娟
明代王廷相担任都察院长官时,一次从郊外乘轿回府,突遇下雨,他见轿夫穿一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地选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坑里,将鞋子搞脏了。轿夫见鞋子沾上污泥,便不在意了。于是不管泥里水里都踩下去。王廷相回府后,想起此事,细细琢磨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对下属讲起这个故事说:轿夫开始是爱惜这双新鞋的,后来见脏了,才“不复顾惜”。
看完这个故事第一感觉就是这个轿夫很是有些“想不开”。虽然新鞋踩到了泥水,但如果能够继续小心翼翼,回家后洗去鞋子上的污垢,或许这双鞋还能继续穿。可是他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这双新鞋直接变成了破鞋。当然,如果只是一双鞋的问题,并非是什么大事,可如果涉及如何做人做官的事呢?难道在犯了一点小错之后,不懂得悔改,反而去迈入更深的深渊?这恐怕就不只是扔掉些什么就能解决的事儿了。所以,尤其是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应深刻地去体会一下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层次道理,唯有体会到了轿夫所经历的三个心理发展过程,才能明白何谓“守身如玉要慎初”。
“珍惜新鞋小心翼翼”是轿夫最初的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理解,因为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的新衣服被弄脏。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官,在自己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时候,都会踌躇满志,想要大展宏图一番,也会愈加的注意小节,不希望自己粘上任何星星点点的污秽。这也是为什么在最初的时候干部的理想信念可以很坚定,思想作风可以很正派,节操可以像玉一样洁白无瑕。如果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就一定可以保持“鞋常新”“心常净”。
“一不小心踩到泥水中感觉懊悔”是轿夫第二个心理发展过程。不会一下子就真的不在意了,轿夫一定会首先感到懊悔。那些犯了错误的官员也一定会经历这个心理过程。仔细想想,一个被党和国家培养出的干部怎么会一下子就丢弃自己所引以为自豪的信仰,走上歪路邪路?一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刚刚踏入“泥水”之中时,他们会害怕,会矛盾,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方向错了,克服自己的侥幸心理,向组织坦白,就还有“救”。可惜的是,大多数人与那个轿夫一样选择了“自暴自弃”。
“反正脏都脏了就无所谓了”是轿夫的最终心理。其实,他也知道自己正在犯更大的错误,但是,在各种心理交织的挣扎中,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鞋。就如有些落马官员一样,忘记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于是才让自己的污点越来越多,罪过越来越大,直到再也无法救赎自己。可惜吗,当然可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当光鲜的过去与潦倒的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从一个被群众拥护的官员变成了一个被群众厌弃的阶下囚,最懊悔与痛苦的正是他们自己。
从“惜鞋”到“毁鞋”只经历了一个短短的下雨天,从辉煌到衰败也不过是心理转换的一个瞬间。因此,干部当慎始、慎终、慎微,端端正正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千万莫要毁了“鞋”,毁了心,毁了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来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