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微型党课授课独门秘笈

2017年04月18日 07:04:28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应鲁恩

  首先是“微”

  应该说“微”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但不局限于时间的简短,节奏的轻快,主题的突出,受众的数量、形式的灵动等等,在笔者看来,“微”更重要的体现应该是切入点之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微”是事例整体之微。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件微小的事情,它的对立面强调的是重大、伟大等。所以这个“微”是平常的,是真实的,是普通的,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经意间就能碰到的。譬如身边的一个同事,住在一起的家人邻居,经常见面的朋友亲戚等等,这些微的人或事都是听众能够看得见、够得着、想象得到的对象。从目前宣讲情况来看,这个层面的“微”也是当下多数宣讲员主要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的“微”是事例角度之微。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知名人物的另一个面,或者是经常被报道的事迹的另一种角度,它的对立面强调的是显眼,醒目,一目了然等。这个微往往是别人未曾留意到的,是需要特别提醒或者换个角度才能关注到的,它注重的是新见解,新视野,新领域。譬如表现舟山市定海区石揽镇新建社区书记余金红母慈子孝的一面,阐述海岛女医生钟杏菊注重法律意识的一面等。反之,如果对于这些名人依旧着眼于敬业爱岗,责任担当,那么既不符合整体之微,也不符合角度之微。因为作为整体,他们已经被大众所熟知,作为角度,他们的品行已经被媒体广泛报道,都算不得真正的“微”。

  微党课的本质就是通过大家熟知的身边小事来阐释精深道理,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在现实宣讲中,第一种“微”一般是宣讲员结合自己或者身边的生活和工作的切身体会进行展开,主讲人现身说事,接地气有温度,具有较高的情感亲和力和践行参考度,容易引起党员群众的共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能够做到。而第二种“微”则从“大人物”身上挖掘新角度,使听众在原来熟悉的人物身上看到新的亮点,“大人物”本身就具有足够的话题性和群众基础,说明是真实可信的,容易引起听众的思考和模仿,同样具有感染力。

  其次是“党”

  毫无疑问,微党课姓“党”,重在教育和启迪,所以好的“微党课”开口很小、挖掘很深,善于管中窥豹、以小见大,也就是能够让人们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探出病灶、发现问题,或从基层“小人物”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大智慧”,这就决定了在“微”事例的例证后,必须进行“党”层面的升华和提炼,所以“党”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元素。

  一个是它必须是党的声音。微党课在拓展党课内容的前提下,始终把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首位,因此必须符合时代主流,体现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要求授课者所提出的观点、主张、见解、措施,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引用的论据要有事实依据、权威出处,所采用的方法论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另一是它必须有理论的阐述。党课本质上是先摆事实,然后再讲道理,所以在“微”之后,必须进行由个体到群体的概括,从现象到本质的阐述。进入“党”层面,必须具备宽阔的视野和广博的格局,相对于之前“微”所表达的详细具体、形象生动的案例,“党”层面要跨越真实的个体,引入精神层面的思考,课堂虽小意义必须深远。

  同样,微党课思考的是将党的思想和知识如何与现实高效地、良性地、成熟地对接,但绝不是党史、党性、党章、党纪等理论规范的复制和生搬硬套,它必须深植于社会现实,也就是与前文之“微”密切联系。因此要善于将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化、生命化、人性化和人文化的解读,就是在“微”事例的选择上要应景适宜,要深入基层了解受众现实思想状况,让“微”实践为“党”理论服务,使“党”理论能体现“微”实践。

  最后是“课”

  “课”的体现主要是教学形式上,就是让教育的直观性更强、互动性更强、吸引力更强,使党员群众能坐得住、学得进。既然是课,就有别于是朗诵,演讲或者先进事迹报告会,不能是简单的讲故事,也不能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念诗歌,而是必须建立在对上课技巧娴熟掌握基础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课”的内涵也要同时体现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授课者的绝对自信。微党课虽然短小精悍,但授课者必须搜集大量素材,参考丰富资料,并将其细细咀嚼消化吸收,提炼出精髓,融会贯通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授课时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所以这一刻,授课者必须拥有当老师的自觉和自信,无论是宣讲素材的熟悉,还是全文逻辑的推理,相信这个微党课只有自己才是最懂最了解的,也只有授课者的高度自信才能引起听课者的充分信任,从而实现宣讲目的。

  另一方面则是方式方法和宣讲技巧的娴熟掌握。为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并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讲课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除直接讲授外,授课者可以播放简短录音、视频,借助PPT等多媒体手段,甚至可以搞一些小互动,采用反问句、设问句,牵着听众思维同步行进。对于授课者的语言、神态要生动活泼,尽量多讲故事,多列数字,多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多用大家熟悉的现象、熟知的人物进行宣讲。授课者可以适当穿插顺口溜、诗歌、方言、网络流行语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授课感染力,但同时也要把握宣讲节奏,譬如在抛出问题或观点后,稍作停顿,给听众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切忌滔滔不绝满堂灌,和大量使用复杂长句炫技展示。

  总体上,“微”体现了特点,“党”展示了要求,两者的结合则是告诉我们,撰稿要理论联系实际,具象衔接抽象,而“课”更侧重在宣讲层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来说,“微”和“党”的分量比“课”略重,也就是撰稿者在讲稿的撰写,素材的选取、理论的提炼、主题的切入构思等方面要多花心思。好稿件(“微”和“党”)是好宣讲(“课”)的前提,好稿件通过好宣讲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才能对听众思想产生真正的震撼与升华。

作者:中共舟山市定海区委宣传部  应鲁恩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