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溯民族精神之源流 辟与时俱进之路径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2017年02月10日 16:57:42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杜飞进

  从世界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突出优势。特别是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的共同困境与难题,中华文化和东方智慧在破解现代化困局、推动生态保护、完善社会治理、健全行政伦理、促进民族交往、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等,立体而系统地呈现出有别于西方传统模式的思维和理念,彰显出中华文化造福人类的巨大潜力,彰显出东方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上述两个维度上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与高度自觉,形成了继承、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系统理论,提供了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带领全国人民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奔赴民族复兴征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思想精华,开辟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治国理政新格局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两创”的基本方针。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不仅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的品质,而且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要求,系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挖掘其中的精华,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加以改造,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相适应、相协调。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创”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例如,在国家治理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滋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则彰显出“和谐、和睦、和平”的中国风范,助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构建。

  又如,在社会引导上,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文化传统,强化了中国社会的公序良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发挥了凝聚共识、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

  再如,在党的建设上,为政以德、清廉从政、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廉政文化、修身智慧、敬畏精神、慎独意识、民本思想,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和积极健康政治生态的形成;诚心正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提高了党员干部的修身自觉。这不仅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新经验,也构成了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的新探索新成效,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形成了继承、阐扬、创造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战略资源的科学方法论,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话语体系。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