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从小食店读出哪些“大智慧”?
李克强总理从小食店读出哪些“大智慧”?
2016年11月26日 13:42:58 浏览量: 来源:中国网 作者:综合整理
总理曾夜访成都宽窄巷
事实上,早在今年四月份,李克强在四川考察期间,就对这些接地气的小店“情有独钟”。
2016年4月25日晚,一辆中巴车悄然停在成都宽窄巷的巷口。李克强及随行10多人走下车来。像一位游客一样,他一连走访了几家小店铺,并买了几样别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书籍。在一间啤酒屋前,他还向一位外国游客推荐起了中国的“青岛啤酒”。

李克强到书店“闲逛”
表面看,这只是一趟“闲庭信步”似的观光行程,但事实上,总理在每个摊位前的驻足,都是一场“小型调研”。他向多位店主详细询问生意变化状况、税费负担情况,以及对即将推出的“营改增”意见,实地感知“市场温度”。
在四川考察期间李克强又去了成都市益民菜市,了解内贸流通改革试点和农产品供求及价格情况。该菜市探索“互联网+”模式,提供网上订菜送货,并特设农残检测点,免费为市民检测。总理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你们通过创新模式,要让市民买得方便、吃得放心。”

李克强到菜市场“考察”
从这些小事中可以看出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中十分注重民生,注重民意。“以小窥大”讲事实,讲道理,真正把百姓的工作生活放在心头,放在日常的工作。从小事中也可以窥见中国在各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瓶颈,从日常小事中把握国家脉搏,把握发展规律。“小食店”和“夜访宽窄巷”是总理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同样也是普通百姓的真实反映。对此,政协委员有啥看法呢?
对政府市场监管怎么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合二为一的旧体制尚未根本改变,不仅使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居高不下,也不利于监管体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无论消费领域、生产领域还是金融领域,都存在着多头监管与监管缺失并存的现象。可以说,监管转型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突出矛盾。为此,必须借供给侧改革的东风,加快监管体制变革,补齐这块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的“制度短板”。
对政府职能转变怎么看?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政协副主席
李晓东: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它的职责就是为市场主体和人民提供方便有效的公共服务产品。一些部门已无法给人民提供有效服务,但仍然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和财务费用。与此同时,一些涉及医疗、教育、城市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却往往因为人员经费不足,得不到保障。当人民群众不断抱怨上学难、看病难、食品安全和环保事件频发时,就表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已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迫切需要用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来推动政府服务的‘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
从政府本身来说,需要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要做懂法、守法同时又是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政府,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增长新的本事。聪明的政府,就是由过去的“强政府”转变为一个“巧政府”!
对深化“放管服”改革怎么看?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内控委员会委员
张连起:
今年“放管服”改革的推进的力度比较大。“放管服”改革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包括减少行政审批、减少前置审批、减少一些行政性的干预。90%的企业认为,涉企收费有了一些降低,但仍然在很多方面还不够透明,特别是涉企收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通过一些红顶机构或者通过一些第三方,甚至设置一些隐性寻租,这也是对企业成本有一个重大的影响。多年以来,我们在企业收费方面,对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有些治理,但仍然有60%以上的企业感觉治理效果不明显,或者说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