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商关系的理论逻辑与未来趋势
中国政商关系的理论逻辑与未来趋势
2016年10月22日 15:27:10 浏览量: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毛寿龙
不同类型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如何交往
从扩展秩序的角度来看,政商关系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理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法治不太健全,而发展的迫切性又很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当然,政府官员的四种类型和企业家的四种类型,都是理论上的事后总结,在现实过程中,无论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不可能事先知道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是什么样的企业家、什么样的政府官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试探对方,通过私下的交往,建立特定的熟悉关系,把扩展秩序中的政商关系转变成原始结构的政商关系。也就是说,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通过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先有一些原始的信用关系,然后再了解对方的想法,以及对方的行动类型。
对有策略能力的政府官员来说,这四类企业家都非常有用,都可以交朋友。无法无天型的企业家,可以用来当“炮灰”开拓阵地,获得短期野蛮生长发展。风险偏好型的企业家,可以用来探测道路的边界,知道哪里有地雷,哪里是安全的,并有利于做好排雷工作。安全型的企业家和绝对保守的企业家,可以用来稳步发展。当然,这样的政府官员显然要有策略能力,但所导致的很多问题,也是他自己所不能控制的。这样的政商关系,是政府官员利用企业家的关系,很有用,但显然不是合理的政商关系。如果政府官员利用企业家把自己的权力变现,将公共利益通过市场经济放大然后转变成自己的私利,虽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毕竟是违法乱纪的腐败行为。
对企业家来说,这四类官员也很有用。企业家可以让无法无天的官员为自己开拓发展新天地,可以让风险偏好型的官员去探索道路的边缘,可以让安全和保守的官员为自己保驾护航。企业家可以利用官员,但这样做也是有代价的。因为官员是流动的,尤其是官员无法左右形势。在专项整治的时候,在暗访检查的时候,再重要的官员,再能干的官员,都无法抵制大大小小的监督力量。这个时候,企业的违法行为一旦被曝光,就遇到了自己的“灾难”。显然,企业家利用政府官员的政商关系和政府官员利用企业家的政商关系,都不是正常的政商关系。
互联网时代,政商关系更加公开化,“亲”“清”边界如何把握
互联网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在过去很少有记录,是一种隐秘的关系,而现在到处存在的摄像头,到处存在的自媒体,还有无处不在的足迹、手迹和影迹纪录,使得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关系越来越公共化。所以,在过去每隔一段时间往往会专项治理整顿政商关系,但等风头过去,依然恢复原样。2013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互联网全面发展的时代。就这一年开始,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始从严治吏,对政府官员有严格的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政商关系要“亲”“清”。然而,政商关系开始越来越“清”的同时,“亲”却开始出现了问题。很多企业家开始抱怨,官员虽然不收礼,不吃请了,但和企业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事情越来越难办。很多企业家甚至越来越怀念过去“亲”而不“清”的时代。
显然,政商关系要“亲”,这是对政商关系原始秩序的要求。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政商关系本质上是扩展的政治秩序、政府管理秩序和扩展的市场秩序之间的关系,要形成“亲”的关系,显然需要做很多原始秩序意义上的事情,比如礼尚往来、平时没有任何目的的交往。如果政商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这样的交往也会是平等的,但中国的政商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任何原始意义上的交往,都是企业家给政府官员送礼物,也都是企业家给政府官员买单,而政府官员能够给企业家的就是权力的照顾,这种交往一不小心就会越过一般的礼物关系,而变成权钱交易的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政商关系要“清”,这是扩展的政治秩序、政府管理秩序和扩展的市场秩序的自然要求。但要做到这个也很不容易。因为如果是简单的“清”,即政商关系相互有壁垒,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也就是政府官员不理企业家,而企业家也少跟政府官员交往。但这样做,对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需要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合作,通过两者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渡过难关,在经济下行时期确保中国经济稳健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政商关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之间的私人关系。所谓“清”和“亲”,意味着政商之间能够很好地合作,同时这种合作是可监督、可公开的,而不是私下的、隐秘的交往关系。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之间更重要的是各司其职,相互关心和帮助。企业是投资家的平台,政府不能插手企业的事务,但企业家和企业在公共领域的行为需要严格监管;而政府还可以进行服务性监管,让企业家和企业更加符合外在的公共领域的要求。企业家也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参与到政府的管理中。企业家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花点时间研究法律和政策,包括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推进政府改革,促进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改进和执行的改善。只有这样,政商关系才能真正走出不理想的境地,进入互联网时代真正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时代。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0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2016-10-20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 2016-10-20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