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稳人民立场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08月09日 16:03:29 浏览量: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何宏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全党提出的严肃政治要求,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

  站稳人民立场,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从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95年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虽然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人民立场始终没有变。“得众则得国”。过去我们党作为革命党,靠坚守人民立场,拼命践行为人民求解放的奋斗目标,夺得了政权,取得了胜利。“失众则失国”。今天,我们党已经成为执政党,依然坚定不移地恪守人民立场,全力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如果因为自身的成就而丧失根本政治立场,人民也同样会毫不忧虑地抛弃我们党。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时刻警醒自己:“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站稳人民立场,党员人人有责,党员干部更应当表率做模范。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庄严发出号召,“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推动实现社会变革离不开人民群众这支决定性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才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并成为党的优良作风。回顾我们党95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忠告全党:“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党员干部身上,就要真正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尊重人民群众,在感情上亲近人民群众,在工作上为了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解答好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告诫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干部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找准“勤务员”的定位,视人民群众为亲人、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自身的一言一行之中。

  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必须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党员干部要担负起自身的使命,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效对接人民群众的期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衣食冷暖问题,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把目光瞄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群众身处经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党员干部只有走下去、钻进去、沉到底,把田间地头、楼道车间当作工作的主阵地,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心声,以群众期盼为工作目标,以群众智慧为工作思路,以群众力量为工作动力。同时,也要看到面对群众的呼声、愿望、疾苦,还需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不同,群众意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会完全相左,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分析,集中民智,做到倾听群众呼声既广泛深入又理性分析,反映群众愿望既真实准确又科学提炼,关心群众疾苦既满腔真情又立足长远。此外,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还要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对上负责就是为了更好地对下负责,对下负责是对上负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处理“对上”与“对下”关系问题上,确有少数党员干部不是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而是着眼个人利益,其结果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必须珍惜人民的信任信赖。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几十年来,党的优秀儿女们坚守这一崇高理念,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信赖。一位党员干部先后在不同岗位任职,政绩突出,很有威望。有人探其“秘诀”,他说:“如果说有什么体会的话,那就是珍视群众的信任信赖。”话虽平常,却很值得深思。所谓信任信赖,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的意思。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信赖,直接关系到工作的优劣、事业的成败。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一旦觉得我们的党员干部可以信赖和托付,就会自觉自愿地团结在其周围,拼尽全力去克服困难实现发展。人民群众的信任信赖,对党员干部既意味着崇高的褒奖,更意味着重大的责任。实践证明,信任可以形成向心力,信赖可以产生凝聚力。可以说,人民群众的信任信赖是党员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条件,是无价之宝,应该备加珍惜。是否珍惜人民群众的信任信赖,不只是一个领导方法问题,而且可以折射出一个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信仰追求、人生价值。珍惜人民群众信任信赖,对党员干部来说,关键要切实改造世界观,树立群众观点,真正从党性高度来认识站稳人民立场的重要性,自觉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

  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必须善用人民当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无论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还是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党员干部以人民为镜照一照自身的立场、观点、言行。以人民为镜观照自己,就是通过这面镜子看看自己的工作部署、措施、作风、成果,“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把对人民之爱视为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牛玉儒将“市民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作为自己履职的格言,杨善洲一辈子坚守“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的精神品格……这些优秀党员干部,他们饱含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的真情,肩负人民群众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恪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守,他们或许不是完人,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绝对是成色十足的共产党人。人民这面镜子最澄明、最清晰,最能照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党员干部以人民为镜,就要自觉置自身言行举止于人民的监督之下,遇事多同人民群众协商,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如此,就能自觉面对人民群众这面镜子,时时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为政方向,把习近平总书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的要求落到实处。(作者单位:安徽省政协研究室)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