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愿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不被时代辜负

2016年05月24日 15:54:24 浏览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关山远

  苏秦在他的时代能够成功,殊为不易。那时的官职都基本是世袭的,是世家子弟的天下。尤其是魏晋以来,掌管选拔士人的官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也就是说他们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部门,任命官员,只看家世,所以只选世家子弟,至于是不是有本事,品德是否高尚,完全走过场了。此后400年,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完全被堵塞,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社会因此动荡不安。

  这400年灰暗的历史中,也有些许光芒四射的时刻。刘裕,东晋的终结者,也是门阀政治的终结者。

  这是个贫寒出身的传奇人物,其赫赫军功,完全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排到前几位,他自身悍勇,又指挥有方,擅长以少胜多。辛弃疾有词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刘裕。他生下来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穷得连请乳母的钱都没有,差点沦为弃婴,他小名“寄奴”,就是这段苦难童年的铭记。他慢慢长大了,靠砍柴、种地、打鱼和卖草鞋为生,因为穷,遭乡里贱视,直到从军后,才一步一步奋斗成功。公元420年灭掉东晋,建立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政权。

  刘裕在历史上的口碑很好,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就评价他是汉以后唐以前的历史中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初唐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刘裕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打破阶层固化的“双子星”。

  完善健全隋朝确立的科举取士制度,不论出身,唯才是举,让大批天下寒士能够通过科举被选拔上来,打开下层上升通道,堪称唐太宗泽被后世千年最大的德政。那些门阀士族子弟,不读书而仅仅凭祖荫就能为高官的格局被打破。身份低微或家境贫寒之士人,如原来地位最低的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者子弟,毫无背景的小胥吏,来自西域经商的胡人,归顺的鲜卑族、南越族,只要努力学成,德才兼备,知书达理,就能参加科举考试升上来。  

  门阀士族子弟也不得不开始读书做学问了,“官二代”“富二代”失去了傲骄的本钱,变得低调起来,高调的是李白这种人。阶层固化被打破后,社会各阶层人士凭能力充分流动,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极大激发了全民创造力,社会风气也随之一变,朴实壮健,积极进取,所谓大唐风范。

  这个历史场景,注定不朽:唐太宗李世民看见新科进士从考场中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四

  在电影《高考1977》中,那群穿着深色衣裳的中国青年,欢呼奔走于旷野的场景,也是中国历史上灿烂夺目的亮色。

  好的制度设计,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活力,给这个社会中每个个体以希望。在这里推荐一部很好的巴西电影《第二个妈妈》,说的是长年离开家乡在城里富人家做女仆的妈妈瓦尔,与十多年没见的女儿杰西卡修复关系的故事。

  这部电影叙事很平静,平静中却有巨大的力量。贯穿电影的游泳池,是一个关乎阶层的隐喻。在瓦尔眼中,虽然她服侍这一家老小十几年,但这一池碧水,却是她的禁区;但杰西卡却不管这么多,她在主人儿子的邀请下,半推半就地进了泳池嬉水。这一幕震惊了母亲,也直接导致了与女主人矛盾的爆发。后者以泳池中掉进了老鼠为由,要求换水清洗,此时恰好传来了杰西卡考上大学的消息。夜深人静的时候,瓦尔第一次下到泳池,她一边用脚撩水,一边拨通了女儿的电话,让女儿听水声,让女儿猜她在哪里……她笑得那般开心,而观众此时已泪眼蒙眬。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这一幕也曾在中国大地上频频发生,尘埃一般贫贱与绝望的父母,因为子女考上大学,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意义。

  有一个段子说,城里人看到山里娃放羊,问他放羊干吗,回答说:“攒钱。”“攒钱干吗?”“娶媳妇。”“娶媳妇干吗?”“生娃。”“生娃干吗?”“放羊。”

  其实,这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段子。攒钱为什么不去读书呢?或者生了娃为什么不让他去读书呢?残忍却真实的回答可能是:读完书,还是放羊。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健写过一篇报道《新群体——聚焦大学生农民工》,说的是这些年来,一些农村学子上了大学,付出不菲的学费、宝贵的青春,四年后,却在就业市场处处碰壁,最终又被打回原形,加入农民工就业大军。这种不甘、痛楚与无奈,又岂止属于那些大学生农民工和他的亲人?

  农民工大学生群体之出现,实质是农村籍三本或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当大学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考上名校成为考生和家长的重中之重,名牌大学中的农村学子比例,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贫寒子弟上名校难,远不只是中国的问题。《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丹尼尔·金有一本著作《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披露许多让人震撼的事例:在美国,世家子弟往往能够凭借显赫的家世,作为排名最后的申请者而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优先录取;杰出优秀的亚裔学生则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常春藤”名校一一拒绝。

  阶层日趋固化,是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共同的痛点,非大智慧大手笔大担当不能破解。但正如罗曼·罗兰的名言“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在中国,虽然当今农村“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但农村学子对知识的向往,对大学的向往,并不会止步于简单的一笔经济账。刘健写了他们的痛楚,也写了他们的希望,他们虽然是农民工,但毕竟是大学生农民工,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不可缺少的高素质劳动力,因为他们的努力与梦想,国家才会进步。

  希望他们的孩子,不再是大学生农民工。希望放羊娃的孩子,不再放羊。希望历史能够记住他们的努力与挣扎、失落与梦想,希望他们,不被这个时代辜负。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