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共富之路
修共富之路
2016年06月17日 12:22:00 浏览量: 来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 作者:朱诗意
丁新民
东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Q:本刊记者 A:丁新民
Q:东方路桥集团提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您怎么定义“新型”?
A:一个企业怎样定位自己的发展,这是关系企业发展战略的大问题,是关系企业成败得失的重要问题。所以,从创立企业那天起,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最终要把东方路桥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我们不能照抄改革开放前国营企业那种经营管理模式,但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以赚取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家的路子,我也不想走,更不愿意让自己发展成一个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新式资本家。沿着这样一条思路,我们最终形成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这样一个共识。
说“新”,是因为第一,新在旗帜意识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我们率先响亮地提出了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的理念;第二,新在党建意识强,办企业的同时建党委、抓党建,企业业务拓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加强到哪里;第三,新在主体意识强,把企业自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把全体员工、民工当成企业发展的主体;第四,新在富民意识强,扶持激励员工、民工多劳增收、勤劳致富;第五,新在创新意识强,提出了“让无产者变为有产者”的奋斗目标、“人本重于资本”的分配理念等,而且建立了一系列新制度来保证理念落到实处。
Q:东方每年都有很多农民工从事生产、施工,您提出让“无产者成为有产者”,要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
A:我们把“让无产者变为有产者”确立为办企的奋斗目标。在我们东方路桥,不单是要让2000名员工成为有产者,而且要让跟随我们干活儿的上万名民工也逐步地成为有产者。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举措叫做“党管分配”,党委管分配的核心理念是“人本重于资本”,就是尊重劳动,分配向劳动倾斜,集团自觉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了企业、股东、员工、民工的收入同步增长机制,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格局,且员工、民工的收入同比增长保持了两位数。我们对长期合作的100余支民工联队进行全方位帮扶,每年拿出300万元关爱农民工,结对定点帮扶联队,对民工进行节日慰问,同时实行定额管理,鼓励民工联队多劳多得,使一个施工期内的普通民工、技术型民工和管理型民工的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6万元和15万元。另外,集团还主动联系劳动部门,对民工开展数次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现在,许多员工、民工有车、有房、有存款,成了名副其实的有产者。
Q:东方是此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论坛承办方之一,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A:“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论坛”是总结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验,探讨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的问题,交流研究成果,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平台。
我们东方党委在2006年、2012年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理论研讨,邀请了专家学者来探讨我们提出的“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理论。参与承办一个更高层面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论坛也是我们党委的一项计划工作,是2012年9月,在我们东方控股集团党建研究会成立后提出的。
通过论坛,我们可以零距离接触到许多全国知名的党建专家和高层领导,当面向他们学习请教;还可以与来自各地的知名企业的同行们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更可以请专家、学者、领导、同行为我们东方控股把脉、指路,帮我们把今后的事情办得更好,使今后的路子走得更顺,让党的建设在东方控股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记者手记
童年的梦想
晚上8时,终于见到了空闲下来的丁新民。连续两天的“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论坛”让他看上去略显疲惫,不过话匣子一打开,他的情绪又高了起来。
“让无产者变为有产者。”这是东方控股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在有“东方”的地方就能看见这句话。
这句话,源自丁新民童年的梦想。
1950年,丁新民出生在部队,他的父母都是早年参加中共革命的军人,父亲是骑兵连连长,母亲是街道办事处主任。
那时,中国刚从多年的战乱中走出来,很多家庭都只剩老人孩子在家,丁新民的母亲常常带人去生活较困难的家庭帮忙。
“她每次都会领着我去,时间久了,我也常去帮忙抬水,买根大葱什么的。”耳濡目染下,还是孩子的丁新民就希望自己能变得强大,可以帮助身边的人。
经历文革,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5年,丁新民进入伊盟公路工程局,被称为“铁人”的他工作一直拼命,一路升职成为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
然而,那个想帮其他人一起富起来的念头一直在丁新民心里盘桓。
1997年,机遇来了,伊盟地区的煤矿资源丰富,然而国家没钱投入修路,丁新民决定带着几个人出来,一起凑钱自己干。
“我在工程局干得很好,如果就这么安稳退休,也能过得很好。”谈话间,丁新民一直在抽烟,不过回忆起这段故事时,他久久没有吸一口烟,“但是,在工程局总觉得会受到一些束缚,我就想放开手脚干一场,能成功最好,失败了也就认了。”
于是,在47岁的年纪,丁新民开始创业。
他在创业中的点点滴滴,至今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那时,每逢工程重大攻关的关键时刻,丁新民总是“剃头明志”:“修不好工程决不留发!”
他也经常吃住在施工现场指挥部,晚上12点钟安排完工作后才入睡,而次日凌晨4点,他的轿车又会准时驶出指挥部,开始检查沿线十几个点的施工准备情况。
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丁新民也在逐渐靠近童年的梦想,对企业的员工、对施工队的工人,丁新民想要让他们都能成为“有产者”。
他喜欢往工地上跑,集团为他准备的多个办公室常常是积了灰,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工地上的工人们常常念叨着“丁总”。他说自己身体再劳累,心情再烦躁,只要进了工地,见了农民工,立马就精神,立马就高兴。
在许多他与农民工的合照中,他总是穿着随意的深色大衣,卷起袖口,丝毫不见董事长的架子。
也就是他,为员工盖起了户均120平方米的住宅楼,帮助员工拥有了私人小汽车。在内部分配上,坚持全员持股,使员工的收入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
在东方控股集团的农民工队伍里有一个身材瘦弱的温州人,叫毛达茂,他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在儿子刚出生不久,他就指着大儿子说:“你叫双路。”指着小儿子说:“你叫双桥。”他慢慢伸出手,把两个儿子托起,轻轻地举高,大声说:“你们俩快点长大,长大后还要跟着你丁爷爷,跟着你丁爷爷绝对错不了。”
记者曾在鄂尔多斯与一个出租车司机随口聊起“丁新民”,这个高大的当地汉子笑笑说:“丁新民对农民工们真是好。”
“我的父亲曾是伊盟交通局局长,是搞交通的,我是修路的,现在我的儿子女儿都在企业里。我们三代人都与路有缘呀。”丁新民说。
现在,与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丁新民,决定将机会更多地让给年轻人。“不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的路子是不会变的。”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