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书记为何抓烧饼?

——访丽水市委常委、缙云县委书记朱继坤
2016年06月06日 17:50:00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共产党员》杂志 作者:施晓义 吴中美 等

597-3823170.jpg

丽水市委常委、缙云县委书记朱继坤调研指导烧饼产业发展。

  丽水市委常委、缙云县委书记朱继坤履新不久,就把目光聚焦到了一只小小的烧饼上,并破天荒地设立了“烧饼办”——“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了一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接抓,提出将缙云烧饼做成一门大产业,推向全国甚至海外……

  一时间,不解者有之、窃窃议论者有之:这只小小烧饼缙云人吃了这么多年,还能抓出什么名堂?但是,一年半后的今天,缙云烧饼店不仅香飘杭州、云南香格里拉、澳门,此外,意大利、加拿大等地的海外店也在筹划之中。过去的一年,缙云烧饼总共创出了4亿元,同比增长了38%。

  眼看这短短的时间里,缙云烧饼就打出了名气、赚来了真金白银,缙云人亲切地送给了朱继坤一个外号——“烧饼书记”。

  “抓烧饼,就是抓民生。为官一任,最要紧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农历羊年的大年初七,新年上班第一天朱继坤就来到烧饼办,给大家打气:县里每年拿出专项经费500万元,给烧饼办用于补助烧饼的培训、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在朱继坤的直接关心下,烧饼办推出了颇具诱惑力的培训政策:缙云人只要肯学做烧饼,不仅免费培训,每天还享有一顿免费培训餐。更重要的是,对走出去创业的烧饼郎,符合品牌标准的都给予1万多元不等的创业补助资金。

  为什么这么重视这只小烧饼?朱继坤刚来到缙云,就发现烧饼很受欢迎,但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便要求相关部门抓紧调研,最终由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全力培育烧饼产业的决定。朱继坤说,既然外面有市场、本地有基础,为何不能将它做成一门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抓烧饼就是抓民生。为官一任,最要紧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还别说,小烧饼真是赚钱利器。烧饼办的负责人透露,烧饼师傅手艺到位的话,一天卖出400只是轻松平常的事儿,一年能挣10多万元。缙云农民张为敏在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开出的烧饼店,特意标明 “Chinese pizza”(东方披萨)字样,受到外国游客的频频点赞,年收入20多万元。

  烧饼郎走出去的“创富故事”,让培训班很快就门庭若市了。一年多时间,全县培训烧饼郎3005人,今年计划再培训3000人。据说培训班太火了,现在还有5000人排队候着;就连外县人都要“冒充”缙云人,来抢抓这场免费的培训机会。

647-3825808.jpg

缙云烧饼师傅第三期培训班合影。

  “不要把做烧饼仅仅当成谋生手段,更要当成一项事业。小烧饼要撬动大产业!”

  只要涉及烧饼,朱继坤都有兴趣过问。

  “不要把做烧饼仅仅当成谋生手段,要让小烧饼撬动大产业。”朱继坤提出,烧饼要做成产业、打响牌子,就得抓标准。根据他的提议,烧饼办出台了烧饼品牌建设8条意见,要求“缙云烧饼”在注册商标、门店标准、制作工艺、原料标准、经营标准、培训内容等方面实现“六统一”。

  在“缙云烧饼”设计统一标识时,他不仅邀请知名篆刻家韩天衡题字,还提出标识的设计要结合缙云的黄帝文化。

  鲜为外人所知的是,缙云烧饼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有着一段不解之缘。相传黄帝在缙云鼎湖峰上炼丹时,饿了就以山泉水和面,做成饼状贴在炉壁上烤,一时饼香飘四野,百姓也学会了这门手艺,遂流传千年。

  初稿设计出来后,朱继坤专门召集县领导开会,投票选出了最终方案。目前,新开的烧饼店都已免费用上了这个标识——红黄黑三色的标识以烧饼炉及烧饼为基本元素,结合黄帝在缙云乘龙飞升的传说,喻示这一传统美食的广阔市场。

  为研究最佳配方,烧饼办联手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试图从传统烧烤经验中挖掘出最佳口味数据,包括面粉的拉力、炉火的温度等,让小烧饼走上标准化制作流程。

  烧饼办的一张全国地图上,几乎每天都有新开张的店面被标注上去。随着销售的增长,分工协作的链条也悄然生长。梅干菜、麦面、糖油,以及陶土内胆、木炭等,这些开烧饼摊必须的材料,多年前需要烧饼郎自己一点点找过来,做成炉子烤出饼。如今,全县有2家企业专做梅干菜,3家企业专做陶土内胆,7家企业专做烧饼桶……

  在朱继坤看来,缙云烧饼摊不仅代表着缙云形象,而且是敲肉羹、土面、菜饭等土特产营销的大平台。以烧饼为龙头,缙云正谋划带动地方特色小吃加快走出去。

  缙云烧饼吃香了,省外有人提出要做总代理,朱继坤知道后,拒绝了。他对烧饼办说:“不能产业发展起来了,却把大多数老百姓排除在外。要坚持为创业老百姓提供免费培训、特许经营授权、店面形象设计等一整套服务,让他们的腰包先鼓起来。”

  缙云现在提出的烧饼计划是:到2017年,全县培训烧饼师傅1万名,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营业收入12亿元以上;到2020年,从业者达3.5万人,营收超20亿元,烧饼示范店在全国各省市全面铺开。

  “一个干部最重要的是要有为民情怀。面对老百姓的疾苦,要有看不下去的责任心、干得上去的执行力。”

  “抓烧饼抓出了干部的民生意识,抓出了群众对我们为民办事的信心。我们要像抓烧饼那样抓民生。” 朱继坤告诉县里的干部们。

  几乎就在烧饼办设立的同时,缙云开始酝酿“民生清单”,广泛征集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一时间引来吐槽无数:县城10年未建公办幼儿园,县人民医院又旧又小,断头桥、断头路、卡脖子路多……对此,缙云开出了一张多达126项的“民生清单”。

  清单是开出来了,问题是拖了这么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能解决吗?敢碰硬吗?对此,一些群众还是将信将疑。而类似的狐疑,当初朱继坤提出要抓烧饼产业之时,也曾冒出来过。

  为此,他要求每个项目都明确责任人、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并且项目计划和月、季度进度在当地媒体公示。

  变化,在实干中渐渐显现。尤其是路面破损严重、安全隐患大、脏乱差的330国道兰黄公路经过艰苦谈判,终于提前终止了原有经营模式。今年1月,这条公路的年度整治工程设计及预算正式获批,十余年的老公路踏上了重生之旅。

  一些多年的断头路也开始动了起来。兰舒公路兆岸段改建工程,历经千难万难,终于破解政策处理、工程技术等难题,在沉寂近10年后重启建设;朝晖路南延伸工程,群众热盼了10多年,今年1月终于正式开工建设……


  对话

  为官的价值在于为民,为官的乐趣也在于为民

  记者:县委书记抓民生,常常以重大项目为主,你为什么不从重大项目入手?

  朱继坤:缙云财政盘子小,可用资金少,民生方面历史欠账较多,而且很多账是不能再欠下去了。面对“财政小、民生急”的困境,我和同事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用小财政撬动大民生?”为此,我们按照夏宝龙书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要求,坚持“民生工作听民意”、“新官要理旧账”和“功成不必在我”,注重把上级部署、群众呼声、长远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走村入户,列出了一张“民生清单”,力求精确制导、精准发力,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实事上。这张清单涵盖了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养老难等五个方面的327项问题,既包括新区幼儿园、县人民医院迁建等重大项目,也包括“一个烧饼三个家家”(家家乐、家家做、家家店)等富民产业。

  记者:你到缙云履新不久就聚焦到一个小小的烧饼,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朱继坤:县委、县政府之所以大力实施“缙云烧饼”品牌战略,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缙云烧饼是山区群众为数不多的致富门路之一,市场风险小、消费潜力大,可以给农民带来稳定可观的收入。第二,缙云烧饼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生态、乡愁味,经营烧饼就是经营生态、经营乡愁,对买家,是绿水青山的问候;对卖家,是金山银山的等候。抓烧饼其实就是以点带面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富民之路。第三,缙云烧饼背后蕴藏着缙云人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积少成多、久久为功的创业精神。接下来,金丽温高铁即将开通,把握“高铁机遇”需要大力发扬这种创业精神。

  记者:在你的心目中,为什么把民生放在这么重的位置?

  朱继坤:我深知“为官的价值在于为民,为官的乐趣也在于为民”,要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在抓烧饼产业的同时,以“看不下去”的责任感和“干得上去”的执行力,加快推进一批民生实事项目,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地破解了一批民生难题,修通了多年未通的断头路、断头桥,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民怨问题,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记者:从你的履历看来,到缙云工作是首次主政一方。数年后,离开缙云时,除了烧饼,你还想给当地百姓留下点什么?

  朱继坤:我觉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是说要给百姓留下点什么,而是要把百姓的苦辣酸甜装在心里;要想着在任一天就要拼命为百姓服务,为百姓办事。虽然我的籍贯不是缙云,但是从到缙云工作的那刻起,我就把缙云当作自己的家乡、把缙云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丝毫不敢懈怠。我一定以“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座右铭,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