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稽中遗址考古发现高等级建筑,是越国的宫殿吗?

2024年07月26日 17:50:56 来源: 绍兴晚报 作者: 周能兵

  古木掩映,石印苍苍,古井清泉。绍兴市稽山中学校园内的幼翁山上,稽阁亭在老树下犹如一个静坐的老人,在默默观看着稽山中学边横贯东西的投醪河。谁也不会想到,越国建筑基址在这里沉睡了2500年!7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稽山中学内幼翁山边的考古现场,看见一个个考古探方内,考古人员正在不停地忙碌着,他们正一锹一铲发现历史细节,寻找着2500年前失落的线索和信息,不断揭开越国都城的神秘面纱。

  这里的建筑基址与越国宫殿有关

  府学弄的小巷尽头,旁边曾有大名鼎鼎的钱王祠,前面是投醪河,是越王勾践单醪劳师之地。稽山中学就处在这样的历史信息丛中。考古发掘区就在稽山中学念慈楼后明伦堂、尊经阁至幼翁山区域。越国和两汉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在这里发现。

  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遗存是1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越国木井。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的大型建筑基址。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勾践建都历史。考古首次发现越国大型木结构水井,首次发现越国时期筏状地栿建筑,首次发现包含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汉代木刺实物……2500年前的越国,在这个夏天穿越时空,向人们走来。

  绍兴古城是古越国的都城,据《越绝书》记载,勾践建小城,筑山阴大城,但古城内一直没有发现越国的建筑基址和遗存。绍兴有越国墓葬考古,如坡塘狮子山考古、印山越国王陵考古等,也有越国遗址考古,如绍兴大湖头遗址、亭山遗址群考古等,但古城内一直未发现越国的遗址。

  方形木柱、矩形垫板、筏状地栿、木构水井……在稽山中学遗址考古现场,每一块木柱、木板、水井边都贴着标签,标注了编号。越国遗址令人震撼,越国建筑等级之高,令人震惊。最大一块垫板长1.8米,宽1.1米,厚15厘米,这是一块整木加工而成。木柱和垫板以榫卯套接。筏形地袱也由几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像竹筏一样叠起来,形成网状结构,叠压多层,再加大型垫板,垫板之上再榫卯式立柱,地袱密集而且成排,一组一组排列整齐。什么样的建筑要如此建造?

  考古已确认战国时期建筑基址总面积约2385平方米。这里发现了越国的云纹瓦当。“这样的瓦当,在越国之时,并不是普通人能盖得起的,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这充分显示出建筑的高等级。”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鹏说。

  考古发现的越国木井更是不同凡响。越国的木井是筒形,用整块原木做成把树从中间锯开、掏空,用锯钉再把两半合上,井壁锔钉主要成分为锡。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李龙彬告诉记者,考古发现系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碳十四测年显示,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与公元前490年勾践命范蠡筑城时间相吻合,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勾践建都历史,是越国都城考古的重大发现,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重要线索;考古发现,在越国建筑遗址上,在长50米宽4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越国的建筑遗址遗迹,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木结构的房子,还发现了越国瓦当和板瓦,这是什么样的大规模的高等级建筑?推测可能与越国的宫殿有关。

  一个个历史之谜等待破解

  会稽山下,若耶溪静静流淌,投醪河中的酒香和传说一直在发酵,府学弄的书香千年飘荡。

  在稽山中学遗址的一个个考古探方坑壁上,历史的年轮显现,一个个逝去时代被追回。考古人员用一条条白线标注了战国、汉代、六朝、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建筑基层,黑色淤泥层、黑色黏土层、浅灰色淤泥层、黄褐色黏土……战国、两汉、六朝以来文化层一一显示。

  考古发现,稽山中学遗址现存堆积主要分为战国、汉六朝、唐宋等时期,最深处距原地表5—6米。已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40余处。发现战国和汉代两个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汉代建筑基址居于越国建筑基址之上。发现古代水井18眼,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已超过千件,填补绍兴古城考古多项空白。

  站在考古现场,3000平方米的考古区域,到处散落着各种大木柱、大木板和各式各样的古井,2500年历史,在这里一览无余。

  一个个历史之谜,也在这里等待破解。2500多年的木井里究竟装着什么?木井会不会也像印山越国王陵的独木棺一样?在这个越国木井的旁边,有一个马坑,坑内埋葬一匹马,整体呈南北向,头在坑南,颈部弯曲朝西北,上身弯曲,侧身曲肢,颈部和前腿处扰动严重,其余保存较好,骨骼结构清晰。马身残长1.9米,马的眼睛轮廓隐约可见,让人感到呼啸的风云仍掩藏在它的嘶鸣声中。马坑一边的砌砖也清晰可见。“此马是一匹公马,经碳十四检测,这两天刚出结果,为2480±30年,时代应是越国时期。”李龙彬说。南方人以舟楫为交通工具,这匹马葬在此处,主人是谁?为何葬在此处?它是在陪伴主人吗?马葬此处,用途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这里的3眼汉井里,出土了有宝鼎纹青铜洗,五六把成捆的铁矛,还有大量的甲胄片及箭镞、钳子、锥子、坩锅等,特别是人首漆木柄铁锥,如同卡通。为什么井里有成捆的铁矛,有大量的甲胄片等物,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是兵器作坊还是武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这也是未解之谜。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近日,又发现了一枚篆文印章,印章的文字尚未公布。这是谁的印章?这里的主人又在这里有怎样的故事?历史之谜一个接一个,稽山中学遗址正在破解绍兴古城的文明密码,唤醒一个个沉睡的历史记忆。

  越国宫殿建筑应在古城内

  目前公布的稽山中学遗址考古成果引起了全国关注,人们都期待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在文明探源上,有着新的进展和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原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史前文化研究分会会长朱乃诚认为,稽山中学大型越国木构建筑基址的发现,为寻找越国宫殿建筑基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朱乃诚认为,绍兴是古越国的核心区。据《史记》记载,自夏少康以来,绍兴一带就已成为古越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印山越国王陵的发现,显示这里是古越国的国都。但越国宫殿区在哪里,长期以来没有找到线索。绍兴市稽山中学遗址发掘获得重要突破,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距今约2500年的大型越国木构建筑基址。这一发现填补了绍兴古城内无越国建筑基址的空白,还为寻找越国宫殿建筑基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朱乃诚说,这次发现的越国大型建筑基址,分布在面积2300多平方米范围内,有筏状地栿、木构水井等建筑遗存。其中筏状地栿有4组,地栿构件排列密集,显示其具有很强的承重功能。依据这一发现,推测古越国宫殿区内的大型木构建筑基础,可能也是采用这类筏状地栿的形式营建起来的。筏状地栿是大型木构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发明。解决了水乡地区大型木构建筑的地基容易下沉的困惑。这种木构建筑工艺显然是承传自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木构建筑工艺。稽山中学遗址越国大型木构建筑地基部分的筏状地栿工艺,显然是河姆渡文化栽桩架板木构干栏式建筑工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且更加完美。

  朱乃诚认为,稽山中学遗址位于绍兴古城内,古越国宫殿区也应在绍兴古城内。稽山中学遗址大型木构建筑基础及筏状地栿形制的发现,无疑为探寻越国宫殿区提供了重要线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邵甬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最近发布的绍兴市稽山中学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确认了绍兴古城内越国建筑的存在,并且该遗址体现出了越国人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有效防止建筑沉降的营建方式。这一考古发现一方面填补了绍兴古城内无越国基址的空白,加强了绍兴古城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越国先民持续2500年之久不断适应湿地环境,推动人居环境建设的技术发展和人文精神传承。绍兴古城去年正式启动了世界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申报要求中强调被列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的阐述必须要有明确的物质见证作为支撑。这一考古发现为论证绍兴古城生生不息,从越王小城、山阴大城直至当代在人居环境选址、水利工程、城市营建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

  


责任编辑: 郑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