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水一程诗

2018年10月17日 16:38:12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张磊

  

浙东唐诗之路路线图

  有一条路,没有路牌,却是400多位唐代诗人用1500多首诗歌铺就的人文山水走廊,悠久绵长。

  有一条路,长190多公里,虽沉寂千年,却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样文化遗韵丰厚,延续不绝。

  这条消失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诗歌走廊曾经华光四射:从古运河出发至钱塘,再行山阴道,然后渡剡溪、上天姥山、登沃洲、爬天台、进大佛寺,一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片灵山秀水吸引着大量的诗人接踵踏歌而行,从而飘逸地走出一条云蒸霞蔚的“唐诗之路”。

  今年1月,省长袁家军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战略部署。6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大花园建设动员部署会,袁省长提出要在2018-2022年间总投资200亿元,建设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工程,深入挖掘1500多年前唐诗的深厚文化底蕴。新时代,浙东唐诗之路被赋予了新使命,开启了新旅程,对建设“文化浙江”,推动浙江“大花园”建设意义重大。

  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概念

  浙东唐诗之路始自东晋,唐代最为兴盛。唐朝是诗歌的朝代,浙东山水清嘉秀丽,文化源远流长,吸引了无数诗人漫游至此,足迹遍布浙东七州。诗人们纵情自然,往来唱和。于是,李白到此有了“一生好入名山游”“自爱名山入剡中”传世佳句,更是留下了千古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晚年所作《壮游》“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更是提及越中胜境。白居易、贺知章、崔宗之、孟浩然、王维等无不在这条诗路上留下精彩的诗篇。

  从狭义上来看,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有形的路线,它指的是从今天的萧山出发经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直至临海这条主线,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支线,共同构成的一条狭长的地理通道。广义上看,它是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古代遗存与当代文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大量的文献记载与丰富的文化遗存,共同构成的横亘于浙东大地的一条文化路线,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较高。

  唐诗之路路碑

  “关于这条诗路的研究,目前学界有三个方向,一个是唐诗的研究,一个是诗路文旅结合的研究,另一个是诗路文化遗产保护及申遗的研究。”台州学院的胡正武教授说。

  近30年以来,浙江学者从未停止过研究开发浙东唐诗之路的脚步。20世纪90年代初,新昌学者竺岳兵首次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此后,国内陆续形成了一批关于诗路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有关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文章已有300多篇;有关唐诗之路的学术研讨会,大大小小已开过二三十次;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申遗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定义正在丰富当中,而这正是我们重振‘诗路’的一个重要任务。”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表示,唐诗是一扇精神世界之窗,透过这扇窗会发现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

  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

  唐代的浙东地区,在历史的演进中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佛教、道教在此交会,书法艺术和茶道文化在此繁荣鼎盛。在这条“旅游热线”上有两大优质文化资源: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资源和古道沿线秀美的风景旅游资源,其研究、开发、振兴不但可以全面提升浙江的人文气息,还可以盘活浙东的旅游,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如何让文化的无形价值与物质载体相结合,让浙东唐诗之路热起来?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

  近日,省旅游局牵头,省级相关单位部门和沿途市、县(市、区)政府共同启动编制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专项规划,全面分析沿线各市县近年来旅游发展的优势、问题、机遇和挑战,确立了以萧山-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临海)为主体,以大禹陵、兰亭、曹娥庙、王羲之墓、大佛寺、国清寺、神仙居、江南长城等历史遗存为重点,涉及历史景点水上旅游路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申遗,谋划一批名山古刹观光、养生度假休闲的精品旅游线路,串联沿线5A、4A景区、名城古镇、田园乡村景观。

剡溪

  “规划将重点围绕‘自爱名山入剡中’的主线,重点打造‘江山诗话’‘水乡诗韵’‘佛道诗缘’‘海天诗境’四大系列旅游产品,把浙东诗画山水与中华诗词经典有机集合起来,打造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带。”省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张雄文表示,唐诗之路不仅串联起了浙江秀美风景,再现梦游天姥、春泛若耶的诗画山水,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更是践行“两山理念”,注重群众获得感的绿色发展。

  在沿线重要地区,文化与产业、旅游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天台,既有把杭州地铁一号线包装成“天台山号”、全面推介天台旅游资源的软性宣传,也有把石梁镇打造成“云端·唐诗小镇”这样的落地工作;在新昌,以大佛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旅游区,以沃洲湖为中心的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天姥山为中心的唐诗文化旅游区三大区块带动了地方旅游热,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59.1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0.87亿元。接下来,新昌将通过打造唐诗之城、唐诗产业、唐诗村镇来助推全域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让浙东唐诗之路不仅兴盛在纸笔间,更兴旺在实景中。

  “要通过文化载体化、载体项目化、项目精品化、精品效益化,把浙东唐诗之路打造成一条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高大上的文化之路、洁净美的生态之路、游客喜爱的旅游之路、百姓受益的民生之路、产业兴旺的经济之路。”张雄文说。

  串珠成链,协同推进

  浙东唐诗之路自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备受业界关注。这条文化路线线长、点散、面广,目前其开发尚不尽如人意,有人归因于原先交通不便,也有人归因于缺乏游客可参与的载体。

  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正视,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这其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宣传普及不够;文化遗产散落各地,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和建设缺乏统一、系统、有力的协调等。

  如何把分散的点连成线,那就需要省级统筹和整体规划,积极整合资源,进行区域性的整体安排,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作用。

  “要科学规划好唐诗之路,按照‘一路多点,多点联动’的思路进行规划,将散落在全省各地的经典串珠成链,形成靓丽的风景线。”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幸强调,浙东唐诗之路是省委省政府谋划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抓手,可以融合佛教文化、道教文化、茶道文化、义甬舟大通道等协同发展,相辅相成、互融共生。

  新昌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雪军指出,“诗路”建设应该集中沿线资源,建立起体制机制来,推进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

 西兴

  “我们要‘串珠成链’!”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和众多研究专家表示,各地诗路研究开发亮点纷呈,“串珠成链”将会让诗路更美更亮。未来,社科联将搭建省级“诗路”文化研究平台,与沿线市县协同开展“唐诗之路”系列活动。

  同时,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申遗是很关键的一环。浙东唐诗之路申遗成功,它将成为继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后中国的第三条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线,也使浙江拥有了另一张堪与西湖媲美的世界名片。因而从省级层面,不仅要做好文化遗产线路统筹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的顶层设计,而且要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要将‘唐诗之路’推向全国乃至世界。”83岁的竺岳兵还在从事“唐诗之路”的研究,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条路,了解唐人的精神世界,从中获得山水美景与唐诗景韵的双重审美享受,增强对祖国壮美河山与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风光独绝的山水间,那些浸润经典的诗歌之花,正穿越千年的风尘,静静地盛开着,循着诗人的足迹,这条飘逸着浪漫气息的浙东唐诗之路必将在新时代生发出无限诗意!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