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诗意的浙山浙水

2018年10月09日 09:35:49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王琛

  今年年初,浙江省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近期,袁家军省长又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中提出:以水为纽带,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四条诗路。他说:“这四条诗路是历史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

  遍布浙山浙水之间的唐诗之路日渐受到关注。

  镜湖

  浙东唐诗之路的缘起

  浙东唐诗之路是新昌学者竺岳兵最早提出来的。他在对《全唐诗》和地方文献研究中发现,唐代有450多位著名诗人沿着萧山、绍兴、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巡游剡中、天台、临海等地,留下1500余首美丽诗篇。1991年,他在“首届中国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专家认为,浙东是唐代诗歌创作最密集分布的区域之一,也是唐诗之路最典型的代表和精华所在。浙东唐诗之路及其美誉至此日渐广布。

  学界提出浙东唐诗之路时,“浙东”特指从萧山西陵渡(今西兴)开始,沿浙东大运河经绍兴进入曹娥江、剡溪至天台,再由始丰溪经临海,过黄岩到永嘉。当代语境下的浙东,与唐宋时期浙东的概念不同。唐乾元元年(758年)设浙江东道,领越、台、衢、睦、婺、明、处、温八州,涵盖了钱塘江以南所有地区。现在我们讲浙东唐诗之路,用的是当代浙东的地理概念。

  沃洲

  浙东唐诗之路的成因

  魏晋以降,望族南迁,浙东这片山水成为士族文化荟萃之所、中国山水诗画发祥地、佛教高僧的活动中心、道教高士的修行中心。按当时文人的描述,江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浙东在魏晋以后就是中原文人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浙江成为山水诗及后来山水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画浙江”渊远流长。

  唐诗承续魏晋风流。诗言志,志从典,这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会稽、剡中,王谢之家居之。谢安隐居会稽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交游频繁,或邀中原名士来越地祓禊(当时春季最重要的祭祀和游乐),互为唱和,留下大量诗篇。唐朝诗人许多是追慕魏晋风流而来的。

  浙东乃隐士之地。魏晋战乱频仍,六朝隐士之多,为历代之冠。浙江远离中原战火,为隐士钟爱之地。桐庐留传下来许多唐宋诗词,多半与严子陵相关。浙江在当时又是官员外放、贬谪的地方,浙江山水与隐士文化相交织,常令文人墨客产生隐逸山林的向往和抒发人生的感慨。

  浙东是佛道圣地。浙江是天师道发源地,系道教南宗,十大洞天之中赤城洞天、委羽洞天、括苍洞天均在浙东。佛教禅宗也发源于天台。唐朝尊佛道,浙东这块圣地吸引了当时大批官宦士子。比如天台,佛道二宗祖庭在焉,既有道士司马承桢、陈寡言在此修仙,又有智者大师、寒山、拾得在此修佛。当时之世,僧人道士与文人诗人往来密切。三朝国师司马承桢的朋友圈“仙宗十友”,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大诗人均位列之中。

  天姥山

  浙东唐诗之路还看今朝

  从90年代开始,召开了几次浙东唐诗之路的研讨会,形成了一批初步研究成果。一些地方学者对《全唐诗》关于浙东的诗作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地方文献整理出浙东、浙西、钱塘江关于唐诗之路的大量诗篇,对著名诗人游历浙江的行迹进行了考证。

  20世纪后,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还转向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开发保护。一些冠以诗路之名的遗迹、景点、驿站、古道雨后春笋般地在浙山浙水之间出现,成为诗画浙江星星点点的珍珠。

  今年,各地围绕唐诗之路、山水诗之路启动了一系列项目。各界围绕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大运河诗路开展了热烈的研讨,巨著宏论不断呈现。省相关部门也开始着手编制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的专项规划,一条条充满诗意之路将成为名山大川的景观道、大花园的游步道、诗画浙江的风景线,让祖祖辈辈生活在浙山浙水的浙江人民,变山水之苦为山水之乐,变山水之穷为山水之富,为世人打造出一个高水平美好生活的样板。

  (作者为浙江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师)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