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

2018年08月14日 09:26:47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龚献明

 

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故居

  义乌分水塘村,被大峰山、黄山岭裹挟,呈带状静落山脚。村内一口水塘,一半流向义乌,一半淌入浦江。

  百年来,村里的人,也像这塘水一般,一些世代留下久居于此,一些却沿着曲折山路卷入历史的滔滔洪流,激起令人澎湃的信仰浪花。

  陈望道,就是来自分水塘村的一涧清流,在民族彷徨之际,高高擎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同信仰一并汇入真理、民主、科学、进步的潮流。

  高中毕业后的陈望道留学日本。由于深受十月革命影响,陈望道开始关注、研究并接受马列主义,认识、结交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人士,并开始仔细研读由他们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译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结束了4年半的留学生涯,决定回国任教。怀抱“实业救国”志向的他,在留洋时结识了河上肇等日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和文章。在这里,他与夏丏尊、刘大白等教师发起国文改革,提倡思想解放,强烈抨击旧文化;同时,主编校刊《校友会十日刊》,支持学生施存统、宣中华创办《浙江新潮》刊物,两刊遂成“五四运动”时期浙江传播新思潮的主阵地。

  新旧文化、势力、制度的较量,让改革步履维艰。在《浙江新潮》第二期,施存统发表《非孝》一文,强烈抨击封建纲常伦理。反动当局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责令校方查办施存统、陈望道等,引起当时校长经亨颐等师生反对,从而爆发著名的“一师风潮”。“一师风潮”虽然在京沪等地声援下取得一定胜利,可陈望道却被迫离开学校。

  就在陈望道不知何去何从时,他收到了《民国日报》邵力子先生的来信,得知《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消息,并收到戴季陶从日本带回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陈独秀托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出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精通日语、英语,汉语功底扎实,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陈望道,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重任。1920年农历春节前,陈望道回到分水塘村。

  历时两个月,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使之同工人运动结合。从1921年7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和党纲来看,党从一开始就是按《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组建的。

  殊不知,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初版,既没有精美装帧,也没有采用优质纸张,但在那个时代却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革命者前行。现存的11册首版中译本中,绍兴市上虞区档案馆有一本保存完好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这是时任上虞丰惠中学副校长的夏云奇1991年捐赠的,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共产党宣言》让我们感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穿越百年时光,聚焦、充盈、升腾,生生不息地汲取与传递,感知“信仰的味道是甜的、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

  (根据《信仰的味道是甜的》删改整理)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