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浙江实践

2018年03月20日 11:40:12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中国美术学院 王其全

畲族文化活动

  近日,为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浙江省文化厅召开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场会,标志着全力推进浙江非遗整体性保护迈入新时代。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2007年至今,全国已批复设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部为此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自2008年批复建设浙江省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来,我省已有1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杭嘉湖桑蚕丝织文化生态区、象山县浙东海洋渔俗文化生态区、金华市婺文化生态区、绍兴市越文化生态区、景宁泰顺畲族文化生态区、乐清市乐清传统工艺美术生态保护区、江山市江山廿八都文化生态区、龙泉市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普陀山佛教文化(观音文化)生态区和嵊州市嵊州越剧文化生态区。这些文化生态保护区都体现了我省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生态系统。

  浙江文化源远流长,南北交融,地理形态多样复杂。因此,海洋渔文化、畲族文化、蚕桑丝织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形态在省内均得到完整保存和有效传承,文化生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有专家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是文化关系的建设,是乡土、乡风、乡愁的统筹推进,能激发群众在自己家园内的文化自信,增强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保护成果与社会共享,浙江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0年,象山县被文化部批准设立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域为保护主体、以海洋渔文化为保护内容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海洋渔文化包括民间文化(渔歌、渔戏、渔鼓、渔灯等),生产文化(造船、织网、渔具制作等),生活文化(渔民饮食等),观念文化(妈祖巡游、开渔节及其他民间信俗等),组织文化(渔业商贸、行业组织)等。象山海洋渔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文化生态完好,是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培育现代文化生态和谐理念、建立文化生态体系,实现人海共生、和谐发展,达到对海洋渔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目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利用畲族文化这一独特优质资源进行全面规划,采取分区、分级、分类的保护策略,形成“一巢两翼三区”的畲族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进一步激发民众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热情,并且在建设实践中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探索性、开拓性的示范意义和创新价值。浙江的非遗保护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与推广: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着眼长远和统筹全局的保护规划;二是落实确保规划得以稳步实施与持续推进的保障措施;三是建立具体落实规划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工作队伍;四是进一步凝练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重视集聚保护成果的展示呈现与宣传推广,不断扩大保护实验区和试点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力及影响力,更科学、有效、完备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众共享保护成果,并使其融入生活,融入当代,我们承载着一份使命、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