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万”字号活动带来什么

2018年03月20日 11:40:11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绍兴日报社记者 王家治

  剡溪小学学生参观嵊州市中小学非遗成果展

  “羽客相留宿上方,金庭风月冷如霜……”

  在嵊州市剡山小学,一间教室里,年轻的音乐老师姚奇德手持一把折扇,用稳健轩昂的范派唱腔,演绎着一首咏剡唐诗《宿金庭观》。他唱完一句,台下40多个孩子齐声跟唱一句,剑指柔转,顾盼流波,声情并茂……这是嵊州市“乡土文化进校园”中“万人背唐诗”和“万人唱越剧”的一个场景。

  从2017年6月起,嵊州市全面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人本文化进企业、孝悌文化进农村文化“三走进”活动,推出了15个“万”字号活动载体。这一在嵊州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声势浩大的文化“三走进”活动,为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作出了有益探索。

浙江亿田电器有限公司开展职工阅读活动

  政府“送菜”忙

  群众“点菜”少

  有人作过统计,《全唐诗》2000多位作者中有近400位诗人到过嵊州;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一代书圣归隐处……嵊州,从不缺文化的深度,关键是如何在“新时代”里去“深读”。

  基层文化究竟离群众有多远?文化供给侧这一端究竟需要怎样的结构性改革?

  嵊州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我们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们总是很忙,总结一大堆,比如演出了N场次戏,放映了N万场电影、送了N万本书等,看起来似乎很热闹,有的档次似乎也很高,但几年下来效果并不理想,群众参与度不高,很多活动成了文化工作者的自娱自乐。从供给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泛”,存在不深、不实、不精的情况,比如乡镇文化站藏书品种单一、书籍陈旧、内容过时,基本处于荒废状态。有些村级文体广场活动方式单一,除了广场舞之外,能令群众有深切文化“获得感”的文化供给十分有限。

   “这几年我们缺的就是把主旋律落实下去,把活动串联起来的载体,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让活动深入到千家万户的载体。”嵊州市副市长俞忠毅说,只有把政府的“送菜”与群众的“点菜”结合起来,只有让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提高效能,真正做到接地气。所以说,“三走进”活动既是时代的任务,历史的任务,也是当前基层文化现实的任务。

2017年9月20日,“三走进”万人游嵊州在诗画剡溪启动

  文化“三走进”

  “万人”总动员

  文化现实的短板和群众的潜在需求,正倒逼公共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半年来,嵊州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全市着力开展文化“三走进”活动,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乡土文化进校园”,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万人读历史、万人背唐诗、万人练书法、万人唱越剧、万人传非遗”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接受优秀乡土文化的熏陶,知乡史、懂乡情、添乡愁。

  每一项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比如万人背唐诗活动的主题就是“诵咏剡唐诗,滋国学修养,添乡愁记忆”。从《全唐诗》1000多首咏剡之作中选录100首,要求每个学生能够背诵5首以上。在剡山小学,每个教室的黑板右上角都写有一首古人的咏剡诗,“隔一段时间就换一首,高年级学生要求一周背会一首。”剡山小学副校长求英说。在每间教室的走廊上,挂着学生们的书法习作,这里的孩子们每周要上一节书法课。围墙边的小竹林被打造成了书法练习角,毛笔挂在竹竿上,孩子们蘸了水,随时便能在画有“米”字格的石面上信手书写。

  在学校里,随处可听到那轻灵婉约的越剧韵味。许多小学将背唐诗与唱越剧结合起来,创立了“越韵古诗”的读背方式,好读好背,好唱好听。而“万人传非遗”活动,也可在校园里看到。比如在剡山小学,廊下墙上,到处可见嵊州特色的“非遗”作品——竹编,年迈的专业大师还每周走进校园,向学生们传经送宝。

  “人本文化进企业”,是在工商企业中开展“万人爱阅读、万人比创新、万人做工匠、万人送温暖、万人游嵊州”活动。

  在国网嵊州供电公司的鹿山书屋,一到中午,这里就坐满了爱好阅读的员工。这里有4000册图书,20台电子阅览器,有书法和摄影社团展示的作品,还有各种各样的论坛活动。据了解,亿田电器、麦地郎服饰、双鸟机械等50家企业均建成了“职工书屋”,嵊州市图书馆也专门向企业职工发放了一万本借阅证,引导职工养成乐于“学习充电”的良好习惯。

  “孝悌文化进农村”,是在农村中开展“万人讲故事、万墙诗书画、万人进礼堂、万人上夜校、万户评孝子”活动。

  在嵊州市华堂村,村里人人可见村规民约、家训家规,村民王德忠就经常给村里的王姓后裔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通过口口相传的讲述,带动孝悌、诚信、友爱等传统文化的传播。至于“万户评孝子”活动,则是在全市开展“好媳妇、好女婿、好儿女、好兄弟、好姐妹”等最美人物评选活动。

嵊州市金庭镇金庭村新建的孝悌文化墙

  “万”字号效应

  抢占文化主阵地

  那么,文化“三走进”实践半年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老百姓的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提升了吗?用一组数据来说明:

  截至2017年12月底,嵊州市文化“三走进”活动已覆盖6.89万学生、150家企业、152个行政村,开展各类活动达1634场次。活动得到省文化厅、绍兴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省政府办公厅《浙江政务信息》专报刊发有关做法。

  在学校深化“非遗进校园”活动,已有15000多名学生参与各类非遗作品(竹编、泥塑、紫砂等)制作,有300多名学生的非遗作品在各校展出;在50家企业中开展“我为企业献一策”“我有一个小窍门”“老板听我说”等评选评比活动,共收集各类建议意见300余条,其中56条意见建议被企业不同程度采纳。

  在农村开展“五好”最美人物评选活动,通过“父母定性、邻里评说,村委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评选一定数量孝悌典型人物。目前,市级层面“孝悌楷模”评选活动也已全面启动,并确定了29名初步人选,将通过公示、投票和评审方式产生20名全市“孝悌楷模”。“村嫂”志愿队伍的覆盖面也不断扩大,涌现了很多“一人志愿、全家参与”的例子,雅璜乡雅璜村的“村嫂”环乡行等一批特色公益项目应运而生。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嵊州调研时,提出了“抓与不抓大不相同”的精辟观点。他讲到,“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去占领;你闲着,别人并不闲着。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闲着,不健康的活动和非法宗教、邪教就会乘虚而入。”万人读历史、万人唱越剧、万户评孝子……嵊州用15个“万”字头活动深入学校、企业和农村,占领了基层宣传阵地。

嵊州市鹿山街道东大湾村开展暑期讲故事活动

    在建设阵地的过程中,嵊州市还探索应用网格化管理手段,分解、细化日常运行工作。具体做法是,根据人口居住密集度、文化关联度和群众个人意愿,将全市区域划分成981个文化网格,每个网格配有一名网格文化员。每个网格实行“定人定点”,由网格文化员负责了解各自所处网格中群众的文化需求,团结发现文艺人才,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

  “乡土文化进校园,学校引导,家长很支持。”对于文化“三走进”带来的效应,剡山小学副校长求英深有体会。她说,通过“小手拉大手”,家长们也开始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做到“通大概”“知经典”。

  “随着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展开,学校里的越剧小明星和小粉丝越来越多……突然间,那些张不相识的面孔也渐渐清晰,显得亲切熟悉,仿佛我与她们是许久不见的旧友。”一位叫黄心怡的小学生在作文《悠悠越韵》中写道。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