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重生

2018年03月20日 11:40:10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张磊

  2017年12月16日,泰顺百姓见证了文兴桥圆桥仪式

  2017年12月16日,泰顺县筱村镇枫林村被一阵鞭炮声和锣鼓声打破了寂静,乡民们不约而同前来参加文兴桥的“圆桥”仪式。当主墨师傅曾家快用竹钉钉好最后一块桥板,完成文兴桥的最后一道工序后,人们纷纷打开福袋,抛撒八宝,祈愿风调雨顺。“文兴桥”的圆桥,意味着2016年“莫兰蒂”台风中被山洪冲垮的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国宝级廊桥获得了重生。

  一场台风引发

  “全民救桥”

  2016年中秋,受超强台风“莫兰蒂”影响,泰顺县境内普降暴雨,交通瘫痪,溪水猛涨,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廊桥相继被冲垮。就在紧急时刻,一份《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结构的紧急通知》刷爆了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的朋友圈。

  一时间,悬崖边,山坳边,水塘里,到处都能见到打捞寻找木构件的人。“全民救桥”的战役打响了。

  一个又一个地方地行走,一次又一次地寻找,一根又一根地搬送,不到几天的工夫,3座廊桥95%以上的大中构件均已找回。此后,善心接力源源不断,民间开始自发为修复廊桥捐款,淳朴的乡民总是盼望着桥能早日再起来。

  2017年12月16日,泰顺百姓见证了文兴桥圆桥仪式

  现代科技体现

  “智能保护”

  修桥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然而每一步都计算好了日子。整个廊桥修复过程采取“图纸+修复现场+专家+传承人”的修复程序。捡回来的木构件需要经过专业仪器检测、甄别、编号归位。专业人员对木构件进行了非常仔细的“体检”,精确地勘测、设计、施工,争取每一根木料都能够恢复到位。区别于以往的落架修复,这次修复依照文物修复技术要求,采用传统技艺将原件“归位”,几乎是从零开始,所以挑战极大。“莫兰蒂”的冲击,使得修复工作者们对于木料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在修复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新的技术。

  省里的专家团队带来了引力波测试仪与阻抗仪,不断地对桥木进行勘探,为桥梁设计提供最精确的数据。

  “在此之前,桥梁修复都是凭借传承人的知识和经验,现在我们加入了科学仪器,加入了科学测绘和感应,加入了智能保护。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给后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留下了扎实的数据基础。”季海波进一步解释道,当你站在桥上,我们的仪器就能知道桥体承受的重量,以及重量对桥体产生的变化,这些都会传输到数据终端。烟雾感应器、红外线感应器以及视频检测器也都出现在廊桥上。

  每一步修复都很艰难,但对修桥及文化遗产工作者来说,不断地研究,不停地修复,才能无限靠近几百年前老祖宗的智慧。

  联合申遗保护在路上

  2017年7月,闽浙两省的七县政府(包括福建的周宁、屏南、政和、寿宁,浙江的泰顺、庆元、景宁)联合,形成了将“中国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进机制,签订了《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联盟》。“闽浙七县廊桥申遗联盟”合力推进申遗,整合七县资源和力量,传承保护好廊桥。

  联合申遗,有没有盟主呢?泰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雷全勉笑着告诉记者:“没有盟主,但泰顺作为浙江的牵头县,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廊桥联合申遗的担子扛起来,让深山里的廊桥走向世界。”

  近年来,泰顺成立了泰顺廊桥研究保护中心,设置“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安排专班、专人、专项推进廊桥申遗;设立廊桥保护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签订廊桥保护安全责任书等,在全县形成廊桥保护网络。申遗之路任重道远,廊桥保护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