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守中求变

2018年03月30日 16:28:25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张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沃土。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浙江扼江海交汇之要冲,山川雄秀,物阜民丰,人文荟萃,典章焕然。从河姆渡文化算起,浙江传统文化已绵延7000余年,内容丰赡;良渚文化遗址,从中可窥长江下游的早期文脉;运河古道,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景象;南浔古镇,“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西湖苏堤,见证了一代文人造福一方……

  多年来,浙江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不断推动文化惠民、利民和强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努力用好“守”和“变”的辩证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17年12月9日,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古老匠人技艺,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举办活字印刷体验活动

  钩沉千年文脉

  彰显浙江气韵

  2017年3月,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第二期工程项目,计划通过5年努力,推出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精品成果,到2021年底形成有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

  作为全国人文社科领域首个省级大型学术研究工程,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主导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系统地梳理浙江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了贡献。

  “文化研究工程是基础,是源头,抓好了,就能带动其他工程。”时任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蓝蔚青说。

  探源铸魂,做好研究梳理,萃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从传承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历史情怀、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一直备受高度重视,这个项目是浙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编纂完成,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填补了中国宋画、元画整理汇编的历史空白,使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传统瑰宝得以汇聚再现。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历时七年,编校500册的《浙江文丛》是对浙江历代经典文献的一次全面整理出版,它为世人徐徐打开了浙江古代文献的多彩画卷。

  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夯实根基;只有认清来时的路,才能从历史中获得自信。钩沉千年文脉,文化研究贯古通今,驰而不息。

1月31日,建德市明镜小学开展以“传统文化润童心 欢乐年味喜迎春”为主题的写春联迎新春活动 宁文武 摄

  保护与传承延续文化生命力

  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继江郎山、西湖、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良渚申遗将实证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典范价值。

  在2018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遗产保护被多次提到。当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浙江在赓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好了保护与振兴的文章。

  “梅渚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旁边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区,工厂林立,进到村里却是另一片江南诗意。”新昌县梅渚镇党委书记蔡立君说。

  梅渚村,依山傍水,桑竹成荫,台门飞檐而过,走在青石板道上,仿佛时光倒回。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梅渚村守着数代相传的剪纸艺术,引导村民礼敬传统和历史。

  在浙江,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浙江模式”,并且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及全省范围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172个重点村、868个一般村量身定制了保护利用项目。

  除了可触可感的物质文化遗产外,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等正在抢救、保护。从2003年开始,我省就启动了非遗普查工作。2007年,我省实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有针对性地对非遗进行分类管理。如今,浙江已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全覆盖。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各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省内共有10项人类非遗项目、2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76项省级非遗项目,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它们共同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浙江文化宝库。

2017年10月10日晚,安吉县开发区(递铺街道)举行第三届邮驿文化节闭幕式  夏鹏飞 摄

  呈现新形式抒写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发挥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发展方式中。

  在温岭石桥头镇中学,近600名学生人人都会唱越剧。“学校把越剧经典剧目变成了德育素材,比如《五女拜寿》讲述尽孝道是人性之本,《狸猫换太子》讲述为人要正直、要忠于国家……”在2018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温岭市文化馆馆长张一彦娓娓道来。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传统戏曲众多,为此,全省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逐步建成一批校园戏曲传承教学基地,让传统戏曲之光大放光彩,学生对传承发展戏曲之美的信心更足了。

  如今,传统与现代,融合愈来愈深入。“文化+”“互联网+”等多种模式的嵌入,让传统文化生机勃勃。

  2018年初,集结9家博物馆(院)代表性文物的《国家宝藏》电视节目,邀请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背后的故事,以“记录式综艺”的呈现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浙江的“万工轿”、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玉琮这三件万里挑一的传世国宝展示了浙江工匠巧夺天工的成就,奏响了一曲绵延不绝的越地长歌。借助节目创新,《汉字风云会》《中华好故事》等带动了汉字热、成语热、戏曲热;插上“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的翅膀,剪纸、青瓷、篆刻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再发新芽。

  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走出国门,与世界运河相遇;被称为“丽水三宝”的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和青田石雕相继走进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巡展,向当地人士和海外华侨充分展示了浙江文化的风采;浙江杂技总团《梦系西湖·伞技》走进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歌剧院,受到当地高度赞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实现了“走下去”,更实现了“走出去”。

  在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热闹上演;在城市,城市书房、文化广场正渗入城市肌理,营造好文明向上的风尚。传统文化正在以新形式、多样态焕发新活力,让老百姓陶然其中,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风气。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方能持续而振兴,绵延而长久。新时代,绚烂多彩的浙江文化浸润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怀揣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昂首阔步迈向繁荣兴盛。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