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最亮的一颗“星”

2017年10月29日 09:23:11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张丽红

  “全年开放式服务不少于330天”;

  “每月组织思想理论、形势政策宣讲活动,举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活动3次以上”;

  每年组织一台有村民积极参与的“村晚”;

  “组建10支以上村文化活动队伍(含社团)”;

  ……

  这是近期刚刚印发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星级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的评定标准。

  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目前已突破2万元。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美不美”。顺应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2013年我省全面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省政府连续四年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五有”标准进行建设。

  截至今年7月,全省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277个,覆盖全省26.4%的行政村。今年,省“两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10000个以上高水平农村文化礼堂,覆盖全省80%以上农村人口。要如期保质保量完成这个目标,让农村文化礼堂得以可持续发展,靠什么来支撑?《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星级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为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

  就拿“每年组织一台有村民积极参与的‘村晚’”来说,2017年1月26日,农历腊月廿九,浙江省第三届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正式亮相。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位普通农民,用精心编排的节目,演绎着自己的梦想。“‘村晚’是农民自己的舞台。”连续三年筹办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的导演张晓峰说,农村文化礼堂这个平台,让越来越多有表演才能的农民脱颖而出,让他们的“明星梦”得以实现。

  随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的推进,过年期间,在文化礼堂里办一台热热闹闹的“村晚”渐渐成为浙江农民的自觉行动,而“村晚”也渐渐成为乡村过年的“标配”。一台台“农民演,演农民”的节目,让“村晚”成为浙江乡村新年俗。

  现在,全省有农村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2000多人、管理员6000多人、志愿者1万多人。各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弘扬主流价值、宣讲理论政策、展示乡土文化、传播乡风文明、教化礼仪礼节。文化礼堂已成为记忆乡音、品味乡愁的神往之地,成为当代农村的文化地标和农民的精神家园,成为美丽乡村最亮的一颗“星”。

桐乡市濮院镇新港村在文化礼堂进行手工编织培训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