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从内心生长出来

2017年10月29日 09:23:07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林庭宇

  不学礼,无以立。早在2000多年前,《论语》就点明了礼仪之重要。岁月流转,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学礼而立呢?8月29日下午,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礼仪与文明”论坛在杭州召开。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彭永捷,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李涛共同畅谈礼仪与文明。

访谈现场

  礼是人之大事、家之大事、国之大事

  主持人:以道德为核心的礼制是从周朝开始推进的,几千年下来,中国的礼仪文化一共分哪几个大类?

  彭永捷:礼的种类非常繁多,《礼记》里记载“经礼三百,礼仪三千”,最常见的“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推行以礼治天下,通过礼和乐构筑从家庭到社会、到国家的秩序,也规范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中国历史上社会文明的发展跟礼文化密不可分,历朝历代它的影响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李涛:礼是人之大事,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今年暑假我到西安参观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在我看来夏商周三代之礼,可能涉及到三个层面,一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规则,就是人之间的礼仪。第二个层面是国家和国家,诸侯和诸侯的关系。第三个层面是人和自然之礼,回归到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会发现“礼”把这些关系都作了清晰的理解,所以制礼作乐,天下才安。

  礼制是政之干、政之语,也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枢纽

  主持人: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礼文化该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彭永捷:礼仪背后体现了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要构建一种生活的良序。儒家学派产生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强调礼背后的精神,是仁爱精神,这是礼的本质。人民如何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孔子认为最好是通过礼,以及礼背后所体现的仁爱精神。仁和礼是一体两面,把仁从个人推至一切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就是这种仁爱精神的体现,它将其落实、具体化。现在谈论礼仪,我们首先想到道德、规范,我们现在不断地学习传统礼仪,是为了找回一个文明民族的历史记忆,激醒我们的文明意识。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它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思考未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时候,能提供指引的一些指导性原则。

  主持人:礼文化在过去更多的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应如何发挥中国文化的价值?

  李涛:从文化学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梦必然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梦,礼仪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外在表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乐文化,在其漫长的演变中,逐渐变为一种优雅、从容,面对自然、面对他人、面对内心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礼制是政之干,是政之语,也是教化民众的一个重要枢纽,今天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传统的礼乐文化、礼仪文化,变成我们现实生活、现代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中的抓手、可依赖的制度规范。

  主持人:礼乐文化在构建现代礼仪文化的内容中,应该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彭永捷:礼仪把指导生活的原则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儒学的特点就是把生活的常道,化入到每一个人的具体身份中,即身份伦理或角色伦理,由仁爱出发,生成仁、义、礼、智、信。礼仪文化把我们每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身份都具体化,提供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方式。对今天而言,首先是要研究礼仪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礼仪,之后就是普及宣传。

优礼杭州人组委会专家顾问毛政伦先生和优礼杭州人礼仪老师徐枫女士展示握手礼仪

  真正的国学,需要感动、温情和敬意

  主持人:在《礼记》中,有一句话叫“礼,时为大”,意思是说礼是与时俱进的,根据今天社会的需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如何去汲取它的精华,去其糟粕?

  李涛:近十年来,我国兴起了一股国学热,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彰显了国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但在国学热走进传统、走进礼仪的过程中,应该冷静思考。真正的国学,不是通过穿汉服、行古礼、听古乐这些简单的仪式就能使人靠近传统,而是需要感动、温情和敬意。用心贴近、感受传统的脉动和厚重,才应该是认识传统所要迈出的第一步。只有用心走进传统、认识传统,同时去其糟粕,才能有机传承。

  主持人:我们说到礼,最关键的是内心要有一份尊重,在构建现代社会文明礼仪的过程当中,如何重新审视“尊重”这两个字?

  李涛:在对传统的理解过程中,我们总觉得尊重就是对长辈、对上级、对有权威者,但细读传统,我们会发现尊重的前提是平等。在现代社会伦理构造的过程中,平等是所有法则的出发点。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平等地尊重对方,是社会框架和规矩搭建的第一步。

  主持人: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拥有礼仪素养就是拥有一种竞争力,对这样的说法您是怎么看的?

  李涛:把礼仪当作一种能力,当做一种工具理性去使用的话,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但他未必是一个心含善念、对社会有积极正能量的人,只是有礼之行,而无礼之内核。礼仪既需要培训,但更重要的是让礼仪文明从内心生长出来,只有广阔的礼意和善心,才能长出繁茂的礼仪之花,而不是简单地嫁接、培训或者给予。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