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万亿级产业”,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

——访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唐中祥
2017年07月03日 18:06:58 来源: 作者: 本刊记者 徐淑丹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打造“万亿级产业”,我们有何底气?又将如何谋划?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唐中祥。

舟山南洞艺谷

  记者:在近日闭幕的深圳文博会上,浙江代表团收获颇丰。能介绍下浙江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吗?

  唐中祥:今年深圳文博会上,浙江馆受到广泛关注,这是浙江文化产业良好发展成效的缩影。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想是“跨越式”。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跨上一个百亿元的大台阶,从2010年的105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49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GDP占比从2010年的3.88%提高到2015年的5.81%,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记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中祥:一是主体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报传媒、宋城演艺、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等5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华数网络、思美传媒获提名奖,浙江成为文化企业上榜最多的省市,创历史新高。浙江是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热土,在资本市场上市的36家文化企业中,民营的占33家,还有近70家民营文化企业登陆新三板。

  二是优势行业持续提升。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文化演艺和文化旅游等产业稳步发展,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16年我省共制作电视剧57部2576集,动画片45部21574分钟,电影60部,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影院515家,观影人数突破1亿人次大关,票房收入34.57亿元,位列全国第三。数字出版增长迅猛,获得互联网出版资质企业48家、网络视听节目单位45家,数量居全国第3位。

  三是融合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与互联网、金融、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符号价值、文化理念、文化创意等向相关产业渗透,文化产业含金量不断提升。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实施了“文化+互联网”产业推进工程,电魂网络、咪咕数媒等一批网络信息类文化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四是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全省各类文化产业园区达150余个,文化企业占入园企业总数的比重超75%,形成影视动漫、文化创意、工艺美术品生产、文化产品制造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近年来,古堰画乡、青瓷小镇、越剧小镇等一批文化类的特色小镇和创意街区加速成长,引领新的发展模式。

  五是文化“走出去”成效显著。浙江文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6年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0.68亿元,同比增长29.84%,其中文化服务出口达14.68亿元,同比增长140.42%;文化服务进口达26.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六是一批文化产业发展平台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成长基金、东方星空、杭州文投等一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一批文创银行构筑“文化+金融”平台;杭州白马湖、义乌商贸城等重大文化会展平台建设提速,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浙江(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博览会成为品牌展会。

  记者:省委省政府将文化产业列入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风口,省里有哪些初步的考虑?

  唐中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万亿级产业”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我们正在着手筹备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研究制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做好相关工作。初步的考虑可以概括为“六个抓”:

  一是抓规划引领。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实现全省文化产业的多样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针对重点产业门类、重点发展区域、文化类特色小镇、文化创意街区等,也要加强谋划,研究制定相关子规划。

  二是抓改革创新。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文化市场主体。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供给端入手,淘汰一批“低小散弱”文化企业和园区,调整文化产业供给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三是抓重大项目。加快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先导性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将其纳入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总体安排,成为“万亿产业”的重要支撑。我们正在考虑建立全省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库,建立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推动的长效机制。

  四是抓资本带动。顺应文化产业和金融深度融合趋势,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源,实施“文化+金融”战略。今年重点设立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组建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文化银行是浙江首创,我们开了文化产业银行座谈会,要在全省普及推广经验,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便捷服务。

  五是抓融合发展。实施“产业文创化”战略,加快推进文化与包含制造业、信息产业、建筑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在内的全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入“2.0时代”。特别是继续实施好“文化+互联网”产业推进工程,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文化新业态,创造新型商业模式,构建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态。

  六是抓平台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继续培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县(市、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创建一批文化品牌突出、产业特色明显的文化创意街区。配合抓好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推广文化消费城市建设经验,鼓励各地推行文化消费卡业务,优先支持文化消费综合体项目。

  记者: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会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唐中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建成文化强省,其最终目的是什么?我理解应该是满足老百姓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的需求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我们说文化产业是“幸福产业”,它更加关注精神需求,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几年全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较好地发挥了文化惠民的作用。

  从生产端来看,文化产业繁荣在“增就业”方面成效明显。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传统制造业发展乏力,大学生毕业后普遍感到工作难找。但是文化产业创意化、时尚化、个性化的特点,非常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点”。比如“网络作家”,年轻人搞文化创作、搞编剧,像《甄嬛传》《芈月传》等,最后都成为影视热剧;今年兴起的网络直播,在年轻人中很火,也撬动了一批粉丝经济。

  从消费端来看,一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更加丰富。参加文博会让我们体会更深,各种文化产品,“不怕你找不到,就怕你想不到”。二是文化产品的质量显著提高。我举个影视动漫的例子,以往企业往往追求数量,现在更讲究精品,只有精品力作,市场才会认可,群众才会接受。我们推出的《向东是大海》《温州一家人》《抗倭英雄戚继光》《鸡毛飞上天》《女儿红》等,迎来影视剧的“浙江现象”。三是价格更趋实惠。这几年全省各地对文化消费有许多创新举措,比如文化消费卡,政府补贴一部分,对购书、看电影、看文艺演出等都有一定的折扣;比如“淘文化”“淘票票”等网上文化消费平台,省去了中间环节,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惠。

责任编辑: 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