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一带一路” 浙江文化自信出海

2017年07月03日 18:21:08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记者 张磊

  5月23日,全球最大的影视内容交易品牌——法国戛纳电视节(MIP)在杭州举办了首届“MIPCHINA”杭州·国际影视内容高峰论坛,众多影视行业精英人士共话中国影视的国际化未来,这是该电视节首次进入亚洲市场。

  麦家小说《解密》英译本在英美等21个国家同步上市,首日便打破中国作家在海外销售的最好成绩。

  尚斯博库书店亮相莫斯科最繁华的阿尔巴特街,该书店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公司联合开办,这是俄罗斯第一家中文书店。

  在吉尔吉斯斯坦,浙江金华邮电工程有限公司创办德龙电视台,每天24小时免费不间断转播我国卫星电视频道,传播中国好声音。

  在马来西亚,高中生们的理科教材来自浙江教育出版集团。

  ……

  这些属于“一带一路”的高光时刻,正在逐步推进浙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浙江深度融入全球化,勇立潮头谋发展,呈现给世界的不仅是迈向中高端的“浙江制造”,还有与时俱进、清丽韵深的浙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重大倡议提出4年以来,浙江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立足区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丝路之绸”“丝路之茶”“丝路之瓷”三大交流品牌,依托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及省内文化展会平台,深化文化产品与服务和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联通,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浙江文化艺术发展的灿烂成果,切实推进了民心相通,推进了文明交流互鉴,让“一带一路”朋友圈更加紧密。

舞剧《丝路花语》

  新引擎,新动力

  莫言在谈到重建21世纪丝绸之路时说:“文学作品可能需要翻译,但舞蹈、音乐、美术、雕塑这些都不用翻译,可以伴随重建丝绸之路始终,在经济交往中把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全部融合进去,从而变成一个立体的活动,而不仅是单纯的经济交往。”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省份。对外交通、对外贸易港口以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为最。据《鄞县舆地记》载:“邑中以其海中物产于山下贸易,因名鄮县。”早在秦汉时期,宁波百姓就开始与海外进行贸易交换。隋唐时期,浙江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及文化交流活跃,尤以与日本、高丽间的佛教交流为甚。南宋定都临安后,浙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浙江出口丝绸、瓷器,由东北亚、南洋延伸至中东阿拉伯地区,以及非洲诸国,再到欧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内容。古代浙江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多的是集中在与浙江隔海相望的日本等国,但文化交流和影响力已远及欧洲。

  改革开放后,浙江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上走在了前列。当“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众多领域进行规划,尤其是将浙江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提升本省软实力的战略。

  从古代走来,向未来走去。“一带一路”就此打开了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同时也打通了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

  近年来,以文化为代表,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文化服务贸易是其中的亮点。

  这两年,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浙江省在广播影视服务出口方面全面发力。华策影视集团建立了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在内的8支翻译团队。2016年,电视剧《解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已发行至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等海外播出平台。位于海宁的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自成立以来每年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各类影视作品超过2000部(集)。

  浙江的文化服务贸易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浙江文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全年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0.68亿元,同比增长29.84%,其中文化服务出口达14.68亿元,同比增长140.42%,位居全国第二。2017年一季度,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达7622万元,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文化作为内生动力,有效驱动浙江“自信出海”。

浙江彩蝶女乐队澳洲欢乐春节演出

  用文化自觉和自信,

  激活传统文化

  5月18日,中国邮政与万事利集团共同打造的“一带一路”丝绸文化主题邮局在杭州揭幕。这是浙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丝绸文化的又一项创新举措。

  丝绸之美,美在岁月流转的工艺之间。作为一项古老的艺术品,浙江人用温婉与柔美织就着中国丝绸史上的靓丽风景。近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大型展览和学术会议,以丝绸为纽带,以时尚为元素,架起了“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

  “我是研究丝绸的学者,从业30多年,一直有个丝绸复兴梦。我每年都在全国两会上提一些建议,很多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与丝绸、丝绸之路有关。”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心中,中国丝绸博物馆应该把讲好丝绸故事、传承丝绸文化、打造丝绸品牌作为己任,努力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2015年3月,“丝路之绸——中国丝绸艺术展”在卡塔尔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展出,浙江的丝绸大放异彩,卡塔尔阿勒萨公主给予高度评价;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带去的讲座、手工表演和丝绸服饰秀,颇受当地市民欢迎。

  除了丝绸文化,浙江的各种传统艺术也乘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走出国门。

  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了《寇流兰与杜丽娘》,重新演绎了《寇流兰》和《牡丹亭》,穿越东西方时空,戏剧的魅力在此交汇发光。

  2017年5月18日,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杭州开幕,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产茶地茶人的一次聚会,吸引了13个国家参展。

  “弗失固有之本”,这强调要保持文化自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一丝、一曲、一叶所传递的不仅是文化的融通,而且传递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和谐的丝路精神。

  如今,古老的文化通过浙江儿女的勤劳和智慧,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驶向远方,驶进“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心中,大放光彩。

  保护与传承永远在路上

  2016年5月8日,浙江画院的陈青洋驱车行驶2万公里,历时64天,跨越“丝绸之路”“佛教西来之路”“唐宋边塞诗词之路”“西域古洞窟艺术之路”,走完了所有古丝绸之路在国内的路线。

  “我亲历了100多个古洞窟,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到克孜尔石窟、森木赛姆石窟,这一路对西域石窟古洞壁画艺术进行了几乎是全覆盖的准深度考察,那些石窟的守护者和研究者,他们不为人知,默默无闻。”陈青洋感慨万千。

  和陈青洋有所不同,浙江大学的鲁东明教授对于“一带一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文化遗产作为古老丝路上的灿烂瑰宝,现在老化的速度在加快。我们就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尽可能地保护好这些遗产。”

  此前,浙江大学与敦煌、新疆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保护。

  近些年,浙江积极参与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举办“丝绸的故事——从丝绸之源到丝绸之路”主题展,反映丝绸之路的起源、历史传承和丝绸文化的发展,在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以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平台和国际化盛会上,做好国内“一带一路”沿线相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搭建平台,深入交流,传播好浙江声音。

  乘风破浪,合作共赢

  捷克姑娘Kseniya Suprunovich这几天在浙江音乐学院开设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重唱片段排演课程,课程为期一周,吸引了很多师生前来听课。

  与Kseniya Suprunovich一样,来自埃及、约旦、立陶宛、塞尔维亚、黎巴嫩、斯洛伐克、苏丹、捷克等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1位艺术家前往浙江音乐学院各系观摩教学、体验学习、开展大师课、举办音乐会,并参加文化采风活动,深入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是2017年“意会中国”——“一带一路”艺术大师工作坊的内容,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

  “一带一路”,文化闪耀。这不仅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交流传播,促进各领域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荣。

  “中阿合作论坛”增进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谊、促进中阿文博事业共同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博物馆合作举办“锦绣世界:国际丝绸艺术展”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起成立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的“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在绍兴文理学院开坛。义乌市成功举办“义新欧·丝路行——全国美术名家主题创作展”,展示“一带一路”多彩的历史文化。龙泉市联合波兰中国文化艺术协会举办“中波文化之路”青瓷艺术展。第十一届义乌文交会、第十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五届中国西湖国际魔术交流大会等活动有声有色,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注重文化惠民,有效服务于国内文化建设,成为各地民众的文化盛会……“浙”里文化,别样精彩。

  与此同时,浙江文化交流重要品牌活动“美丽浙江文化节”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自2015年7月,“美丽浙江文化节”走进土耳其伊兹密尔,该品牌活动已经先后走过了16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文化节每年都将在“一带一路”国家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文化因交流而摇曳多姿,文明因互鉴而大放光彩。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下,浙江文化通过富有特色又形式多样的文化精品传承“一带一路”历史渊源、文化精神,让丝路精神薪火相传,书写出更新更精彩的文化传播故事,让浙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全球传播中一抹靓丽的色彩。

责任编辑: 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