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与欣赏的四重境界

2025年02月20日 11:06:39 来源: 作者: 王平

阅读与欣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是一场跨越文化的心灵对话,是一场读者与作者在文字中的相遇、相知、相融的神奇旅程。一部优秀作品,从读者不经意遇见后的选择,到文字的解码,到产生共鸣、共情,最后达到人书合一的共享境界。可以说,随着读者阅读与欣赏境界的层层递进,犹如攀登一座通向智慧巅峰的天梯,每一重境界都是一次心灵的蜕变,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精神的升华。历经四十余年的阅读,始终坚持阅读与笔耕不辍,春节期间人生第三次看完了《平凡的世界》,灵感不断迸发,思绪不断涌现,于是将近年来阅读与欣赏的心得感悟大致梳理后,将其归纳为共鸣、共振、共情、共享四重境界,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第一重境界:共鸣之境界。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为第一境界即共鸣之境。一本好书让读者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和探求作品的冲击、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共鸣。当翻开书本之时就像打开一扇另一个人的心灵窗户,感情息息相通。读《红楼梦》,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读《三国演义》,为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和“刘关张桃园结义”感动落泪;读《水浒传》,为宋江吴用的愚忠寡断气愤不已。这种阅读产生的共鸣,是对文字表层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对人物命运的关切。我认为这种共鸣是阅读与欣赏的起点,是心灵与文字的初次相遇。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时,还是青少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小说中的人公生活和命运也深深吸引了我,孙少平无疑是最贫穷的一个:他穿上的衣服是用老粗布裁剪而成,给人以脏兮兮的感觉。裤子是两年前的,现在变得又瘦又小。脚下穿的鞋子布满了布丁,甚至连鞋带都少了一根。脚上穿的袜子破了一个大洞……这些细节让我产生共鸣,给我启迪,促我深思。

在这个境界,读者如同站在海边,感受着文字浪花拍打心堤。每一朵浪花都带来新的感动,每一阵海风都带来不同气息,这种共鸣是纯粹的,直接的,是阅读与欣赏后最原始的魅力。

第二重境界:共振之境界。宋朝诗人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中的名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为第二境界即共振之境。深入阅读,沉浸其中,好的作品能快速使读者开始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同频共振,这种共振超越了书里内容情节,触及作品的精神内核。就像好友约会,在杏花疏影中,吹着笛子就到了天明,好作品就像知交好友,看到情深处,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不知不觉就看到了天明。读鲁迅作品,深入其中,不仅仅能看到阿Q的滑稽和悲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更会让读者同频共振,深刻感受到当时国民麻木愚昧以及劣根性的刺痛;读卡夫卡作品,读者不仅看到格里高尔的变形,更能深刻体会到了现代人的异化困境,以及感到密不透风的让人窒息环境。在阅读《平凡的世界》时,主人公孙少平的年龄、身份、所处环境以及面临的各种境遇和当时我极其相似,对我心灵产生巨大冲击,孙少平高中读书时,食堂配了甲乙丙三种馒头。甲等白面馍,松软可口。乙等玉米面馍,入口稍涩。丙等高粱馍,漆黑、坚硬如铁,难消化无营养,以孙少平的家境情况,丙等菜丙等馍是他的必然选择。可是,对于孙少平来说,他连最差的丙等菜都吃不起!强烈的自尊心驱使着他不能和别人一起吃饭,以免遭到嘲笑和鄙视。他要等别人都吃过之后再去拿他几个馒头。这一天下了雨,孙少平和往常一样,等所有人都离开了,才前去取属于他的两个黑馒头。他看到空荡荡的菜盆里还有一点残汤剩水,他像做贼似的张望了一下四周,然后迅速地将菜盆里的剩菜汤刮到自己的碗中,最后赶紧起身离开。这一过程简单而迅速,但对于贫穷的孙少平来说,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般漫长。他蜡黄的脸色因气血上涌而变得通红,他端着饭碗的双手在颤抖,走路的步伐都显得轻飘飘,淅沥的雨声在他耳边如同炸雷般……看到这儿,我的情绪剎那间与主人公同频共振了,整个身心沉入其中,对这本小说有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感觉。这种境界是一种让读者与作者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共振,是一种让读者与作者在深度对话精神层面上产生的共振。

在这个境界,读者如同潜入深海,探索文字背后的思想暗流。每一次下潜都会带来新的发现,每一次探索都会揭示不同的真相。这种共振是深刻的,是持久的,是阅读与欣赏最动人的魅力。

第三重境界:共情之境界。宋朝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此为第三境界即共情之境。这是一个深刻的文学体验过程,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能深刻理解并感受到作者传达的情感、思想、经历。苏轼将庐山可谓是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在苏轼眼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各不同。看书亦是如此,经历、学历、背景、环境等不同,共情深浅也不同。特别是当读者的背景、价值观、个人经历等方面与作者描述的主人公情况相似相近时,不仅读者感同身受,可以为主人公的坎坷遭遇而感到悲伤和同情,可以为主人公的努力和成就而感到喜悦和欣慰‌。读者在阅读时,可能更会因为某些情节或描述与自己的回忆相呼应,从而让已经逝去的情感重新涌现。这种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纪念,让人感到如沐春风,也激发了读者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关注和品味‌。我在第二遍阅读《平凡的世界》时,进行了细嚼慢咽式的阅读,系统的前后联系贯穿阅读这部作品,背景设定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展现了在社会转型期,普通人在困难与挑战面前顽强拼搏的故事。尤其是主人公孙少平,他是农民的孩子,艰苦的生活让孙少平感到深深的自卑,正是艰苦的生活才塑造了孙少平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是一个真诚善良的农村青年,面对艰难困苦,从不抱怨,他只想通过自己努力拼搏来改变自己,改变贫穷的家庭。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时间吸收知识,不断用学习来支撑自己的自尊。当他走出农村,看到了人情的冷漠,世人的白眼,待遇的不公,即使如此,都没有让孙少平放弃寻找自己的路。苦难反而让孙少平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在煤矿工作,繁重的劳作、师傅的离世、晓霞的牺牲、容貌被毁一连串的不幸并没有让孙少平意志低沉和产生放弃的想法,所有的不幸都为他成熟的思想打下基础。孙少平以其坚韧的性格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青年追梦、圆梦,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草根奋斗者形象。小说的农村环境、时代背景、孙少平的性格特征、他的经历等等,当时的我仿佛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我,为此每当我爱不释手地翻开一页一页的纸张,看着这些不断冲击心灵的文字,我就会完全把自己完全地融入进去,当成了主人公,随着孙少平的命运变化时而激动、时而叹息,为他笑为他哭,为他伤心而落泪,真是情何以堪?看好第二遍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脑海中会不时地浮现出关于孙少平的小说故事情节。

在这个境界,读者如同穿越时空,与作者促膝长谈,思想碰撞。每一次对话都会带来新的领悟,每一次交流都会产生不同的启迪。这种共情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第四重境界:共享之境界。唐朝诗人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为第四境界即共享之境。这是达到阅读与欣赏的最高境界,读者与作者实现了精神共享,这种共享就是促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作品共享、精神共享,实现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种思想激活另一种思想”的“共享”效果,这种共享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达到了天人合一和人书合一的境界。读庄子,我们不仅理解他的逍遥游思想,更能与他一起共享“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豪迈;读苏轼,不仅欣赏他的诗词才华,更能与他一起共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更是树立自己主宰自己、无所待于外、潇洒自如的高贵人格形象。当我第三次看完《平凡的世界》后,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在追忆这段峥嵘岁月的同时,我会跳出《平凡的世界》看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来审视,来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最后跨越时空和作者一起共享那个年代、那份纯粹、那种味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感觉油然而生。然后独上高楼,咪上一口清茶,远眺层岚叠嶂的山峦,还有那一缕袅袅炊烟,此时此刻一切正在不言中。这种共享,让读者与作者在精神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共享与融合。

在这个境界,读者如同攀上泰山之巅,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每一次远眺都会带来新的视野,每一次俯瞰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这种共享不仅仅是境界和精神,更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感受生命的充实与意义。

从共鸣到共振,从共情到共享,阅读与欣赏的四重境界如同“四重天”,每一重都带来不同的精神体验。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精神的升华。正如王国维所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阅读与欣赏的四重境界,则是登攀智慧巅峰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上,每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是自己的引路人,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重境界都是一次心灵的涅槃。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