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考古,从远在天边到近在眼前

2022年06月24日 16:39:21 来源: 作者: 张艺璇

2020年至2021年间,两批援藏考古工作者在当地的合影 省考古所 供图

  一年一度的中国考古界“奥斯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这个春天如约而至。在1700余个考古项目中,国家文物局审核并确定了20个考古发掘项目入围终评,浙江境内“近在眼前”的施岙遗址、衢江土墩墓群成功入围,占据两席,这使浙江考古人大为振奋。在入围终评的名单中,同样让浙江考古人惊喜的,是一个“远在天边”的项目——西藏拉萨当雄墓地。

  其实这也是一个“近在眼前”的考古项目,因为在2020至2021年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当雄墓地的发掘提供了大力支援。

  多年来,省考古所在良渚遗址保护与申遗、大型考古项目调查与发掘、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就,国内外有目共睹。经过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协商,2020年夏天,我们首次踏上了援藏考古之路。2021年7至9月,新一批次的援藏考古队伍再次进藏。

  在发掘现场,当雄墓地考古项目执行领队扎西次仁打趣着跟我们说,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地方来到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接下来得用心感受究竟哪一处更像“天堂”了。

  西藏,是无数考古人的天堂。2020年,当雄墓地5座吐蕃时期大型墓葬的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出土了琳琅满目的随葬品,包括动物纹金耳勺、铜镜等金属器和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瑚、玛瑙等玉石器。在随葬的玉石器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与中原联系紧密的黑白双色围棋子,千年之前的小小棋子,显示出吐蕃与中原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历史格局。

  2021年的考古工作承接着2020年的未竟事业,主要是发掘大墓北边的40余座中小型墓葬。虽然墓葬规模稍显逊色,但有利于考古人更清晰地把握墓地整体情况、更真实地还原吐蕃时期的文化与社会面貌。我们的加入,让天南海北的考古人员在发掘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思考方案、寻求可能,思想的火花在“山”与“海”之间碰撞,技术的力量在“山”与“海”之间传递。

  大石块是当雄墓地墓葬营建常用的材料,在层层垒砌的石块缝隙中普遍附着的白色物质,西藏考古工作人员之前判断其为自然形成的“水锈”。但这些物质引起了援藏人员李晖达的注意,他提出其可能为人工添加的黏合剂,于是他现场采样后寄送回浙江省考古所实验室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在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ED-XRF)两种方法检测后,我们诧异地发现白色物质为碳酸钙含量在95%以上的高纯度石灰浆,说明这类物质具备加固墓葬建筑的功能,这是西藏境内吐蕃时期考古的首次发现。而目前所知,浙江的建筑构筑物自宋代才开始大量使用石灰浆,由此可见,当雄墓地的墓葬营建技术颇为先进和考究。及时、高效的科技考古分析为田野考古大大助力,而这一既是偶然、更是必然的发现,正是考古合作项目的意义所在,也是支援西藏工作的价值所系。

  (作者单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 郑丽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