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献活起来

2018年08月24日 09:18:31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本网记者 张磊

位于杭州拱墅运河广场内的浙江省非遗文献馆

  6月9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运河广场内的浙江省非遗文献馆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开馆一周年之际,浙江省非遗文献馆秉承“动静结合”的风格,通过展览、活动和互动体验,让广大读者和市民亲近非遗、体验非遗,乐享声画盛宴。

  全国首家非遗文献馆

  就在2017年的文化遗产日上,省非遗文献馆正式开馆迎客,把全省各地与非遗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向公众开放。这是全国首家非遗文献馆,也是浙江第一个主题文献馆。非遗文献馆的创立,结束了浙江没有文献馆的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载体和手段。新世纪以来,随着浙江非遗工作的推进,大量的非遗文献资源需要多种形式的展示窗口,各地出版的众多有关非遗的书籍需要集中向公众开放和服务,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需要搭建平台。“在拱墅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合作创立非遗文献馆,就是希望将这些有价值的非遗文献保留下来,而扩大馆藏的社会传播效益,成了文献馆开馆后的一个课题。要让读者‘走进来’,让非遗‘传开去’。”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胡雁表示,走好“活态传承”之路是关键。

  目前,非遗文献馆的藏书量达到3万多册,包括各类非遗集成志书、乡土教材、校本读物、音像资料、活动视频、申报材料、名人文献等,这些文献资料,每一件都历经了岁月的沉淀,为浙江的非遗保护记录下了宝贵的瞬间。

  为非遗传承搭建平台

  6月9日,“少年非遗说”——浙江传说故事讲述大赛半决赛在文献馆举行。从弘扬华夏儿女勤劳勇敢品质的传说到感天动地的神话故事,再到宣扬人间至善至美真情的传奇……小选手们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故事传说讲得绘声绘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我省民间口头文学的保护传承,积极以优秀民间文学资源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树立浙江非遗故事文化品牌,浙江省非遗文献馆与《山海经》杂志社合作的“少年非遗说”为少年和非遗传承搭建了极佳的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扩大浙江省非遗文献馆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这也是我们非遗保护的一种探索,让这些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孩子和家庭,增强浙江民间口头文学的保护传承。”胡雁认为,不能让馆藏静静地躺在橱柜中,应该让它们“走出去”“动起来”。

  让更多人走进非遗文献馆

  “动起来”,让更多人走进来成为省非遗文献馆实践的方向。一年来,到馆读者数达到30余万人次,并举行了活态体验活动30多次,展览18次,收藏捐赠藏品70余件。

  除了搭建青少年阅读非遗文献的平台,文献馆还依托非遗项目,开展了“大匠至心·传承人对话”等活动,邀请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主题讲座、进行非遗的活态体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与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黄小建、“大国工匠”吴荣开围坐共话,研讨内容涉及“非遗记忆与时空对话,传统文化与经典流传”“传统活化与现代设计转化的融合模式”“提升城市非遗保护水平”等方向。两次沙龙研究活动,向社会展示了省非遗文献馆在“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工作中进行的积极尝试,努力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推进更多的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目前浙江省非遗文献馆已与6位代表性传承人签约。

  “浙江省非遗文献馆集合图书馆与非遗馆功能,更多的是要做好普及推广。”省文献馆负责人文闻告诉记者,只有做到动静结合,才能走好非遗的“活态传承”之路。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