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打几分

2018年01月19日 18:54:42 来源: 之江吹风 作者: 之江吹风

  电影《无问西东》上映以来话题不断,短短一周,实现了票房逆跌、口碑攀升。网络上针对电影的评论,呈现出分明的两极分化,《无问西东》也被网友称为“忍不住拍手称赞,又想要嗤之以鼻”的作品。

  小编梳理了若干电影评论,一起看看这部电影何处值得拍手喝彩,又何处让人嗤之以鼻。

  叙事

  正方:影片独特的多时空叙事讲述了几代人共有的青春,是一部可以带父母和长辈们一起观看的好电影。

  反方:影片在剪辑上与叙事结构上稍显混乱。

  影片由四个故事打碎后拼接而成。1924年的北平,1938年的昆明,1962年的北京,2012年的北京——近百年的历史卷轴上,四个错落而遥远的片断各自延展着。而其中的“机密”便是四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清华大学的,这本身就构成了彼此命运间的一种暗合。

  非线性叙事可以使故事的结构更加精巧、繁丽,富有张力,在动人心魄和错落有致的交织之下,将观影的快感催生得淋漓尽致。但多线叙事的结构使得影片的剪辑难度加大,很容易显得拖沓笨拙。

  陈鹏和王敏佳的故事是四个故事中完成度最高的,也最流畅,最动人。陈鹏对王敏佳说出那句“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博得了全场最多的抽泣声。这样的深情,也和故事中的副线——许老师与他的妻子构成了隐晦的对比。当妻子诘问许老师:“你说过会喜欢我一辈子”时,许老师反问她:“人难道不可以变吗?”相反,当王敏佳因为被毁容而自卑时,陈鹏却告诉她:“我不在乎”,这四个字,暗合了电影的题目——无问西东。

  情怀

  正方:无论外界如何跌宕起伏,主角们却依然坚守性格中的那份真,让人泪目。

  反方:影片在台词、配乐上过于煽情。观影情绪是需要积累的,而不是随叫随到的。

  四个不同时代的主角拥有不同的青春,却有共同的担当,他们相互之间的命运都有关联,最终形成强烈的情感交织,让不少观众看得为之动容,纷纷感叹找到了久违的感动:“这才是我们的青春芳华”。有观众盛赞,在时下质量参差不齐的国产电影市场,如此颇具情怀的电影简直是“清流之作”,“让人看到了充满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内省精神与人文气质。”

  电影戳中了人们心里说不清道不明的痛点。在价值越来越多元的当代生活里,我们越来越少见到坚守信仰、忠于“真实”、高尚无我的人,即使有,这样的人也很难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虽然每个人都只能苟且于眼前,但内心又隐隐期待着一个超越于生活之上的远方。于是,吴岭澜、沈光耀、陈鹏、王敏佳、张果果……从不同侧面满足着人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

  大学

  正方:《无问西东》其实说的是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

  反方:这大概是一部大型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吧。

  《无问西东》最初是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片名来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在电影最后出现的“彩蛋”里,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钱钟书、朱自清等多位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与国学大师“悉数出现”,让不少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仍驻足观看。有观众认为这篇“命题作文”答得精彩:“代代传承的大学精神,奋斗、理想、气节……正是有了这些品质,才让清华大学如此璀璨耀眼。”

  滋养“清华精神”的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原型

  正方:“沈光耀”这一角色的原型是抗战初期在淞沪会战中殉国的沈崇诲烈士。

  反方:这个角色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缩影。

  王力宏演的沈光耀,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投笔从戎参加空军,在一次战斗中,他驾驶战机冲向了一艘日军军舰,与敌同归于尽。

  不少历史爱好者认为,这一角色取材原型之一,应是抗战初期在淞沪会战中殉国的沈崇诲烈士。“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考入中央航校。在一本航校三期生的纪念册里,还能追寻到沈崇诲当年的一些身影,他非常活跃,文章也写得很好。就在 “八·一四”空战大捷后,1937年8月19日,沈崇诲于上海白龙港洋面驾机撞沉日舰,英勇殉国。时年二十七岁,追赠上尉。

  “苟一日得雪旧恨新仇,有余生者,以鲜花果酒,奠诸故友灵前,那么,他们虽牺牲于今日,亦可无遗恨于将来。希我们共勉之。”这是沈崇诲的自勉书。

  在沈崇诲所在的中央航空学校,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首先看见的便是学校的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此次空战大捷,铸造出以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乐以琴等中国空军的战斗英雄,他们是当时的“军魂”。沈崇诲所在的中央航空学校,在笕桥前后只有七八年的时间,却培育了中国最早期的飞行军官,他们的背后闪耀着的是“钢魂铁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笕桥精神”。

责任编辑: 张丽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