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寻热 古诗词中追凉

2017年07月19日 14:34:47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李月红

  (备注:文中所用图片均由微博网友“杭州宋乐天”拍摄)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知了叫个不停,唤醒了盛夏最热的日子。

  据浙江省气象台预报,连日来的三伏天还只是“序曲”,本周六(22日)浙江将进入“中伏”。比起今人嚷嚷“热死啦”“热哭啦”“好热啊”,古人笔下的高温天又是怎样的呢?有些作品虽无一个“热”字,却真真道尽了“热”。

  800多年前,浙江有多热

  800多年,浙江盛夏的炎热被南宋诗人戴复古(据考证,他的籍贯位于天台一带)记载在诗里。因为,他一口气写了五首吐槽大热天的诗歌。

  第一首,他以“火炉”为主题,道出天气炎热到“沸如汤,湿如泼”的境界, 高度概括了夏天对人类的贡献:

  《大热五首(其一)》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第二首,诗人浪漫地歌颂了扇子和斗笠在夏天的功绩:

  《大热五首(其二)》

  左手遮赤日,右手招清风。

  挥汗不能已,扇笠竞要功。

  南山龙吐云,腾腾满虚空。

  一雨变清凉,万物随疏通。

  向人无德色,大哉造化工。

  第三首:调侃完这炎夏酷暑,诗人把眺望天空的目光转向陋室,这暑热热得他连门口的樟树叶都觉得是“龙蛇舞”:

  《大热五首(其三)》

  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

  门前五巨樟,枝叶龙蛇舞。

  半空隔天日,六月不知暑。

  西照坐东偏,南薰开北户。

  胡为舍是居,受此炮炙苦。

  第四首:吐槽归吐槽,诗人的心境此时回归到马斯洛理论关于人的基本需求,渴望云雨,渴望清凉,渴望冰水。

  《大热五首(其四)》

  大渴遇甘井,汲多井欲竭。

  入喉化为汗,不救胸中热。

  吾闻三危露,迥与众水别。

  其色莹琉璃,其冷胜冰雪。

  安得一杯来,为我解此渴。

  第五首:炎热给人的生理带来变化,同样是表达晒黑,诗人在这里教了今人一招,还用了双关的笔法,引申为一种气节和价值取向,“千古叫虞舜,遗我以好音。”

  《大热五首(其五)》

  天嗔吾面白,晒作铁色深。

  天能黑我面,岂能黑我心。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

  推去北窗枕,思鼓南风琴。

  千古叫虞舜,遗我以好音。

  欣赏完浙江诗人的酷暑诗句,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唐宋著名诗人是怎样描写炎热的:

  《苦热行》

  唐·王毂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五岳翠乾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

  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

  “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妙的写法。

  宋代诗人陆游的写法也非常棒,日光鳞鳞,寒泉空梦,团扇无功,斜阳满眼红:

  《苦热》

  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范成大眼中的夏天,已经不是暑热,变成“剧暑”,嗯,剧烈的暑热。

  《剧暑》

  宋·范成大

  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

  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

  如果你想表达挥汗如雨的窘态呢,可以借鉴这首“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

  《苦热行》

  南朝(梁)·萧纲

  六龙骛不息,三伏起炎阳。

  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

  洄池愧玉浪,兰殿非含霜。

  细帘时半卷,轻幌乍横张。

  云斜花影没,日落荷心香。

  愿见洪崖井,讵怜河朔觞。

  说完诗,再来说说凉。炎炎夏日,如何避暑?诗人著方入诗,方法种种。

  比如,自制一个水帘洞:

  《刘驸马水亭避暑》

  唐·刘禹锡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

  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比如,等风来:

  《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比如,静坐:

  《消暑诗》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不过,在这些描写酷暑意象、消暑良方的诗词中,记者最爱的是这首: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文中,诗人所表达的是一种更可贵的追凉方式:心贮清荫。

责任编辑: 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