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这个村抢走了江南所有的年味

2018年02月06日 09:52:48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张磊

  记忆里的年味儿,

  是敲锣打鼓的热闹喧嚣?

  抑或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又或者是浓郁酱香,看一场古老的戏曲?

  当记忆里的年味儿渐行渐远,

  似乎越来越难寻觅到

  一个适合过传统年的地方。

  而在绍兴嵊州,

  却仍然保留着一个充满

  传统气息、“越”味十足的地方。

  2月3日,以“新时代  美生活”为主题的2018绍兴市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在越剧发源地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举行。越剧、嵊州吹打、绍兴莲花落、上虞民间蚌舞、新昌调腔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在场村民看得有滋有味,喜笑颜开。古老的村庄转瞬间变成了歌舞戏曲的海洋,现场好不热闹!


  村晚“越”味十足

  锣鼓喧天新年欢,盛世欢腾满堂红。一曲喜庆欢乐的嵊州吹打,吹响了辞旧迎新的号角,拉开了村晚的大幕。

  “我们长乐农民吹打队有着30多年历史,所有的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嵊州市长乐镇级文化礼堂吹打队队长吴光华告诉记者,他们的队伍平均年龄都在60多岁左右,是一支真正从乡村走出来的乐队。

  村民自编自演,尽情发挥着才艺,展示着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采。

  在顾盼流波、剑指柔转中,一曲新昌调腔《牡丹亭·入梦》夺人眼球,十分“吸睛”,忍不住和昆曲暗作比较,有极高的相似度,但新昌调腔别有古韵,引来现场观众拍手称快。

  100多年前,嵊州唱书艺人在东王村香火堂前,以稻桶搭台,唱响袅袅越音,百年越剧,在这里诞生。

  100多年后的今天,嵊州越剧传承发展,梅花朵朵。越韵《魅力越剧》引燃全场,喝彩连连。

  12岁的陈子心和陈可心双胞胎姐妹从七岁开始学唱越剧,现在姊妹俩经常走进文化礼堂唱越剧。尹派、徐派、范派……姊妹俩说起越剧来头头是道。“能够给村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带来欢乐,我们也很开心。”双胞胎姐妹花说。

  传统民间曲艺让“村晚”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引来观众的欢笑声、掌声和喝彩声。


  热气腾腾的年“味”儿

  剡溪水畔,越韵缥缈。

  信步走进东王村,到处张灯结彩,暖意融融。

  包粽子、写春联、拍全家福……古戏台旁,墨香与粽香四溢,精美制作的戏具、木鱼、竹编等嵊州当地非遗项目吸引了村民围观。

  另一边风味十足的“年味集市”开张了!在村晚开始前,一场有味道的暖场——“新品品福”年味节活动悄然开始。

  嵊州小吃行业协会的50多位厨师现场静心制作,豆腐馒头、豆腐汤年糕、马蹄糕、麻糍、嵊州小笼包……甜甜的年糕、粽叶的荷香以及小笼包升腾的肉香,各种气味交错,撩人肠胃,村民和游客在热气腾腾中品尝着浓浓的年味,感受着醇醇的乡情。


  文化礼堂遍地开花

  在施家岙村文化礼堂,古戏台上依然会传来“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越韵古调;

  在黄胜堂村文化礼堂,吕氏宗祠失去往日的功用,如今成为村里大人小孩跳排舞和街舞的好去处。

  在凤凰村文化礼堂,礼堂十讲坛,书声琅琅,“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文化礼堂的出发点是文化,落脚点在礼。而礼堂建设的初心就是“寻礼”——一场建设农村精神家园、重构乡村文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探索之旅。

  这条“寻礼”之路,绍兴已走了6个年头。6年来,绍兴文化礼堂遍地开花。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绍兴市已建成644个农村文化礼堂,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堂一景”的特色礼堂文化。2018年计划建成近300个,为繁荣农村、振兴乡村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文化进万家

  村晚前夕,浙江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春走基层采访队伍来到了嵊州采风,感受乡间浓郁的年味。


  嵊州市戴望村——文化艺术节

  浦口街道东郭村文化礼堂——村晚

  蒋林头村——水磨年糕

责任编辑: 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