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就去勇敢追!嘉兴一群文盲老人拿起笔做了这件事

2018年02月05日 09:37:29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鲁琴锋

  夏松 摄

  如果你62岁了,还有梦想,会去追吗?在嘉兴,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62岁的文盲、半文盲老人,虽年届花甲,但他们毅然拿起笔,熬过酷暑寒冬走读上学,追寻着同一个“识字梦”。

  一场“无心插柳”的聊天

  2017年2月的一天,嘉兴秀洲木桥港村村民郑秀珍又跟老姐妹们聚到了一起。木桥港村文化礼堂里,管理员吴良妹看这群“老小孩”聊得起劲,也忍不住凑上前去。聊的啥呀?原来,72岁的郑秀珍正带着大家伙回忆过去的日子。“我小时候啊,就读过两年书,15岁就去田里做活了,到现在字都不认得咯。”郑秀珍边回忆边叹气,见吴良妹来了,便开玩笑道:“小吴,你说咱们这儿要是能办个识字班多好,肯定有人来学。”

  没想到,吴良妹真把这句玩笑话记在了心里,甚至认真思考起来。木桥港村安置着800余户农村拆迁户,2.7平方公里土地上住着近1300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群占村民总人口的2.2% ,大多是六七十岁上了年纪的老人。办识字班,可行。但请谁来上课呢?吴良妹心里早有人选。

  77岁的周振明是村里的文化名人,教了35年小学语文,退休后更忙了,写村史,参加老年合唱团,村里的村歌还是他填的词。“周老师,你看这事成不成?”吴良妹找到了周振明商量。“成啊,怎么不成,这是好事啊!”周振明一口答应。

  开班事宜进展有条不紊,吴良妹忙着联系教室准备教学工具,周振明时隔十五年再一次备起了课,郑秀珍则将这个好消息传到了村子里,将想报名学习的老人聚到了一起。识字班里的学生,就这样越聚越多。

  2017年春天,识字班开课了。每周一下午一点半,二十多个人,每次两小时,雷打不动。

  一块故意不擦的黑板

  课程进展却并不尽如人意。“遗忘,是最大的问题。”周振明说,老人的记忆力不像孩子,常常这节课才学的字,下节课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只有反复复习,加深记忆,才能记住。于是,周振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上完课,黑板总是不擦的。留着下节课时,复习用。

  打开周振明的备课教案,横竖撇捺,点提钩折,他用铅笔端端正正写下了所有的汉字笔画,标明读法。配合着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周振明也不断调整着教学方式,一节课就教4个字,不教拼音。先学会读,再一笔一笔写,他写一笔,学生们跟着写一笔,循环往复,不厌其烦。许多老人,不会说普通话,周振明就用土话念字。“得先让他们明白这个字的意思,再学写。”那个十多年前站在黑板前孜孜不倦授课的周老师,又回来了。

  当梦想照进现实,唯有拼劲全力。班上最年长的周荷花己逾77周岁,是班里学习最用心、最努力的学生,握着笔的手虽然苍老却异常有力,一笔一划写得尤为认真。73岁的陈土根总是瞪着大眼睛,瞅着黑板一瞬不瞬,生怕错过了一笔。班上许多人,从未读过书,握过笔,可却都近乎虔诚地认真。识字班的规模越来越大,58岁的陈夏妹住在隔壁九里村,7月份成了班上的新学生。“我几个姐姐的名字,现在我都会写啦!”陈夏妹从小干农活,没去过学校,家人的名字只会念不会写,如今手机一来电话,她就知道是谁,再也不用听声辨人。

  夏松 摄

  木桥港村文化礼堂有个老人识字班的消息不胫而走,嘉兴业余摄影师夏松听说了这个故事,便举起了镜头,记录下了识字班里的爷爷奶奶们在白纸上写下每一笔横竖的艰辛。原先的照片是彩色的,但夏松特地将照片色调改为了黑白,他说:“努力学字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就像是黑白的,心中对彩色的世界充满渴望。”

  一个未完待续的梦想

  梦想,从未如此真实。第一次看到照片中,老人们对知识充满渴求的眼神时,记者便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旋即就想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原来,不管何时,只要拿出勇气,执着去追,总会梦想成真。

  这群“大学生”们,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就像72岁的郑秀珍,第一次向吴良妹提出学习愿望时鼓起的勇气,就像识字班的学生们不畏寒暑雷打不动准时到课的执着,他们的坚持令人动容和钦佩。遗憾的是,班上有不少学生,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中途放弃,但不管坚持了多久,我们都该为他们喝彩。

  夏松 摄

  周老师说,虽然班级人数时常在变,但有一点不会变,只要他还拿得动粉笔,上得了课,他就会一直坚持将“识字课”教下去。教了一辈子书,这或许是他最擅长做的一件事,是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也成了他最坚持的一件事。

  2017年,是识字班成功开班的第一年,2018年,周老师又有了新的教学规划。年后的第一堂课该上些什么?这两天,周老师忙着找起了新教材,旧教材还留着,巩固提高两手抓。他寻思着,文化礼堂里,那块黑板上还留着年前最后一堂课写下的教案,年后第一堂课正好拿来复习。

  或许,新的一年里,班上还会来几个新学生,他们也有一个“识字梦”……

责任编辑: 张丽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