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访金华市婺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燕华
2023年01月31日 10:21:17 来源: 作者: 记者 郑雪

  文化发展是衡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变量。随着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组织不断涌现,网络作家、独立音乐人、摄影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被称为“文艺两新”的新锐力量日渐活跃。金华市婺城区以“文艺创客”为主体,通过培育、引导、激发群体活力,逐步形成了具有婺城特色的“文化乡创”品牌。本期部长访谈,我们采访婺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燕华,共同品一品乡村文化独特的“创滋味”。

  Q: 郑雪 

  A: 赵燕华

  Q:婺城在“文化乡创”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A:要多跨协同,各方联动。“文化乡创”的内涵涉及乡村文化、产业、环境、乡风、社会治理、生活幸福等多维度,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规划引导、政策保障、要素支撑,形成合力共同发展。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入更多民间力量和社会资本,并与产业资本合作,用有限财政资金投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

  要因村制宜,融入特色。立足乡村原有的文化生态,充分发挥“文艺创客”、文化企业等在文化领域的特长,把握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牵线搭桥,实现精准匹配。要以“一村一品”建设为重点,明确乡创路径,放大特色亮点,加大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特色示范村。同时要注重适用性,根据乡情、村情,结合具体实际,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打造一套适宜本村发展的“文化乡创”模式。

  要赋能铸魂,以文化人。“文化乡创”需要与乡村生产生活需求、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和产业振兴有机融合,提升阵地造血功能,实现文化阵地的专业管理、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同时,也要关注本土人才培育,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村民增强艺术修养、锤炼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

  Q:“文化乡创”的关键落脚点在哪里?

  A:“文化乡创”是在我省“两个先行”背景下的探索与实践,是以文化艺术力量唤醒乡村潜能,将乡村本土的、自发的文化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为乡村打造新的生活场景,也要带给农民具有文化内涵的精神滋养,从而使村民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文化乡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个乡村的发展,原住民是关键所在。要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文化乡创”的内生动力。同时,以文化为载体的“乡创”,还要关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扎染、酿酒、婺绣、婺州窑烧制等被村民忽视的技艺和产品在“文艺创客”重新设计后有了新的生命力,我们结合村民的意愿进行技艺培训,村民也欣然接受指导,慢慢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最终成为“创造者”,这也是“文化乡创”要做的“创”。

【基层观察】

“文化乡创”怎么创

  半村烟火半村风雅。从2019年开始,禾居文旅策划公司、婺州染坊、王剑波手机摄影工作室、希桐琴箫馆等先后入驻金华市婺城区岩头村。周末及节假日,村民家门口就有书画、音乐、扎染等各类艺术活动。人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古琴、扎染、活字印刷、古法造纸,餐饮、民宿、农特产品销售生意也很红火。截至目前,婺城区已培育文艺特色村20余个,“文化乡创”基地、点位、组织120多个。

创客入驻铸品牌

  把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注入乡村,激活乡村活力,是“文化乡创”破题的关键。

  从2020年开始,婺城区积极探索“文化乡创”,利用村庄的自然、文化、空间资源,引导文艺创客、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等入驻乡村,两者互动,在一开始便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记者站在罗店镇大岭村口,村庄道路两侧沿线和拐弯处或打造了景观小品,或点缀着绿植小景。“北山文艺创客之家”坐落于此,这是一幢独栋单体三层楼房,一楼为公共活动空间,二楼为创客工作室,三楼为独立创作空间。目前有文学、摄影、音乐等五家文艺工作室入驻。

  雅畈镇汉灶村,因汉代婺州古窑址而得名。村上的一处农家小院,推门进屋别有天地,一整面墙的开放式书柜,摆放着上万册文史类书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小院的主人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康玉丹,据说这里已举办了40多期文化沙龙,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累计达500多人次。这样的“文艺小院”,就像种子一样在汉灶村各处发芽。

  文化人入驻,文化味提鲜,艺术对乡村的改变,不仅在外观更在内涵。这些入驻乡村的“文艺创客”大都具备艺术设计、规划建造等专业知识,为传统乡村增添艺术审美,为田园生活增添时尚气息,同时也让寂静村庄盘活了空间资源,富足了村民的口袋与脑袋。

日前,在金华市婺城区灵岩书院,台湾游客欣赏“文艺创客”的古琴演奏 婺轩 供图

打出“组合拳”聚人气

  为了吸引文艺创客、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等入驻乡村,婺城区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2021年10月,婺城区成立了全省首家文艺创客联合会,汇聚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文化产业体系各领域“文艺创客”近百人,形成集智集慧、抱团发力的态势。同时,搭建“创享礼堂”数字化平台,建设“创客人才库”“创客资源库”,形成创客人才引入、孵化、培育,群众需求点单、供给、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组建“金华好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重点销售文创产品、非遗产品、特色农副产品等,打通销售快车道。

  完善的政策保障是行稳走远的关键。婺城区先后出台《婺城区关于开展“文化乡创”助力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婺城区文艺名家工作室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设立“文化乡创”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入驻乡村的优秀项目给予入驻、运营奖励等。联合金华银行推出《关于做好文创人才创业创新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乡创”企业或个人解决融资难问题,截至目前,发放“文艺贷”1700万元,扶持8家企业,吸引20余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和20余家影视、摄影等公司入驻乡村。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使“文化”与“乡创”链接得更为紧密。

“以堂养堂”促经济

  “文化乡创”是在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延续的同时,赋能乡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细看婺城“文化乡创”的120余个创建点,不难发现一个共同处——它们都是因地制宜,统筹实践所(站)、综合文化站、社工站等阵地、资金与人员力量,选用当地的农村文化礼堂或是村内的闲置用房,吸引企业或个人入驻其中,使培育文化产业与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双赢,同时有效串联农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截至今年9月底,婺城区近30%的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了“以堂养堂”,乡村文化文艺活动比2019年增加了30%,村集体收入水涨船高。岩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28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104万元,新昌桥村从52.39万元提高到206.18万元。“文化乡创”的火热也带动乡村旅游热,2022年至今全区接待游客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70%,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增长43.22%。

  随着小微文化企业的集聚,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圈渐次成型。近年来,先后在安地镇成立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在雅畈镇成立汉灶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此同时,金华市小型酒文化创意园、白沙文化创意交流中心、婺州窑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乡村文化产业园正快马加鞭推进谋划,“文化乡创”由“盆景”逐步变成“风景”。

责任编辑: 郑丽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