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上“我”永远年轻

2018年03月01日 14:03:08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钱江晚报》记者 张冰清

  谷伊宁是《钱江晚报》资深记者,在医疗卫生线上一跑就是30多年。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她没有犹疑,整装上阵,在媒体深度融合探索中率先担当,作为钱江晚报健康全媒体中心编辑、“浙江名医馆”项目总监,带领钱江晚报卫生报道团队,搭建健康领域的全媒体矩阵。微信粉丝最多时超过80万,其中高黏性用户13万,“浙江名医馆”微信公号成为浙报集团子微信账号中有效用户最多的一个,“名医馆项目”在集团新媒体创新大赛中夺得第一名。

  谷伊宁说:“30年来,我在医疗卫生报道领域深耕细作,很享受成为一个专家型记者的成就感。我更感谢新媒体时代带给我的巨大改变,激励我不断创新。”

  “全科医生”时常遭遇职业瓶颈

  谷伊宁的父亲是浙报集团老报人,母亲从事医疗工作,她集合了父母工作的特点,成为一名医疗卫生线的记者,而且深潜其中乐此不疲。多年来,她作为《钱江晚报》生命版的统筹编辑,依靠积累的“广、深、强”的医卫知识与人脉,为钱江晚报医疗卫生报道赢得了声誉,时常被医疗专家戏称为“全科医生”,还被很多院长邀请“去医院门口开导医中心”。

  2002年,她策划了“百位名医结对”活动,让近百位我省知名医学专家与包括马云在内的著名企业家结成了对子;2012年,她与团队合作打造的健康品牌“钱报名医公开课”,汇集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全省100位名医名家传播医学科普知识。这些“积累”与“重组”是对采访资源进行的二次“深耕”,这个过程不仅锤炼了她的采写编评与组织策划能力,更是全情投入的匠心体现。“钱报名医公开课”活动历时两年,成为晚报一个粉丝众多的品牌活动。

  凭着专业知识和人脉,做起报道和版面来已经十分得心应手,但她依然时常感觉到职业瓶颈的存在。纸媒的黄金时代已渐渐远去,读者数量急剧减少,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固化,让人眼睛一亮的新闻线索越来越少,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策划越来越难。搞一次读者活动不仅耗时又费力,影响力也越来越小。

  试水新媒体尝到转型甜头

  2011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体格局迅速发生变化。当好多同行还在犹豫、观望甚至抵触的时候,谷伊宁似乎看到了突破瓶颈的一丝亮光。

  她迅速组建了一支新媒体团队,瞄准并结盟拥有雄厚资源的浙江省医学会,在微博平台上建起“浙江微博医生”,给网友提供医疗、健康咨询,在很短时间内就坐拥粉丝5万余个。2013年,微信开始流行,她和团队成员抓住时机,开设了微信公号“浙江名医馆”。那些一直收录在她通讯录中、平常难得联系的名医大咖全被激活,只要有名医上线,微信后台一秒钟就会同时有三个问题跳出,粉丝数量成倍增加。“浙江名医馆”头条日均点击率超过8%,每周都有10万+的消息,原创新闻《手术室里小萝莉和医生叔叔的温情一幕,萌翻啦!》等报道阅读量轻松超过50万、100万……2014年5月,在浙报集团新媒体创新大赛中,“浙江名医馆”夺得第一名,半年“融”资140万元,后来还被当时的浙报传媒“相中”,成立项目制公司,直接融合传播与服务功能,做出新产品。

  从内容生产者变成了成功的“产品经理”,谷伊宁试探新媒体的第一口水就尝到了甜头,而更令她惊喜的是,新闻比原来更好做了。原先每天要为新闻线索发愁,自从有了微信公众号,所有的网友和用户都成了线索提供者,他们的诉求、咨询、反馈甚至投诉,都变成了新闻的线索,这些线索经采编人员策划,又成为所有用户关注的专题、热点。原先搞线下大型活动,要提前准备、全力以赴,采编人员搞得精疲力尽,影响力还差。而在新媒体上,大型的活动可以天天搞,通过用户转发,影响力呈几何倍数增长。而最令她开心的是,30多年积累的健康知识、医疗咨询经验,就这样与新技术无缝对接,实现了健康理念传播的最大化。

谷伊宁(前排中)和她的团队

  “这是一个党报记者应有的担当”

  这么多年来,谷伊宁也曾迷茫过该往哪里走,也曾面对种种诱惑内心煎熬挣扎,也曾有过升职或换个更好岗位的机会。但是,她最终仍然选择当一名记者,当一名她热爱的医疗卫生记者。她说:“我内心有一个使命:改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也许这个使命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但是我会为它努力一生,哪怕能让现状得到一丁点改善,我也要去努力。这也是一个党报记者应有的担当。”

  2011年到2012年,她与团队成员一起策划了“名医号大派送”活动,发动在杭所有大医院参与,5000多位医生加盟,两年共送出近10万个号子,通过报道内容带动线下服务,为缓解“看病难”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2013年,“浙江名医馆”空中诊室“轻问诊”功能上线,吸纳了杭州16家医院和500余位名医专家团队为用户服务。

  2015年,她主导设计的“名医在浙里”App上线,着重实现跨界健康服务功能。其中“智能导诊”“就医助手”把众多省市级医院的“导医中心”搬到了网上,“名医讲堂”把“钱报名医公开课”品牌内容平移到了网上,“名医有号”集纳了10家公立大医院的最抢手名医的加号服务……

  2017年,她和她的团队再次打造了一款精准服务眼底病患者的App“明视”,还与在杭九大妇儿名医团队合作,打造会员制社区服务平台“宝宝好孕”,既助推妇儿、眼科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又探索新媒体O2O运营,开拓融合后媒体更好的生存之道。

  创新路上,永远年轻

  看着谷伊宁在媒体转型的路上砥砺前行、奋勇冲杀,很多同事都夸她老当益壮、老骥伏枥、老树开花、活到老干到老,谷伊宁却很反感这种赞扬:“我根本没觉得自己老,也没觉得自己在重新创业,我只是被内心渴望传播健康理念的原动力驱使,想走出舒适区,拥抱新时代,联接新世界。在有限的职业生涯里再作一搏,实现一个记者的新价值。”

  让她觉得欣慰的是,在探索媒体融合的路上,她不是一个人在成长。最初,钱江晚报卫生采编团队只有三名女将,如今,她的创新团队成员已有10人,除了年轻记者,又吸纳了项目运营、活动推广、技术开发、客服等专业人员。现在,这个10人小团队经营着医疗卫生多媒体,在探索创新的路上一起摸爬滚打,个个都成长为“两栖人”,适应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节奏,并培养了可贵的团队精神。

  谷伊宁说:“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我收获了丰富的人生经历,特别是遇到了媒体融合的绝佳时代,收获了很多另类体验,收获了跨界影响力,超越了一名传统媒体人的职业价值。只要一直在创新的路上,我就会觉得自己永远年轻。”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