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习总书记书籍的非洲女孩

2017年09月28日 10:08:17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胡笛

  9月22日“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讲竞赛决赛现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籍教师和丹讲述“中非梦、我的梦” 陆伟 摄

  “习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辞中呼吁,‘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这句话让我备受鼓舞……”9月22日上午,“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讲竞赛决赛现场,裹着头巾、一身索马里女性传统装束的和丹,用流利的汉语讲述自己的“中非梦”。背景大屏上的非洲风光为现场评委和观众带来了一次视觉穿越。

  “我是家族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女孩,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叛逆吧。”记者面前的和丹,目前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她的聪颖一望便知——通晓索马里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并能熟练运用这四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与写作;她特别喜欢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书籍,《摆脱贫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考习近平关于“减贫”问题的论述;她积极投身公共事务,带领浙江师范大学的师生们拍摄纪录片《我从非洲来》,让更多的中国人与非洲人互相理解……

  对于一位年轻的非洲女性而言,这很特别。

  “很多中国人不了解非洲。”和丹说,“非洲有54个国家,有着非常多元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而非洲也不够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故事。”

  旅居中国11年的和丹,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中非梦”。她想用自己的行动,架起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而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能在中国学到“发展”的秘密,将东方经验带回故国,为非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我从非洲来”

  2016年6月的一天,张勇扛着摄像机风尘仆仆从金华赶到杭州。

  这一天,和丹将作为浙江大学留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她拿到了梦寐已久的传播学博士学位。

  就这样,导演张勇亲自扛着摄像机,架上麦克风,拍下了《我从非洲来》的第一个镜头。

  和丹,则是这部记录片的第一个主人公。

  这个英文名为《非洲人在义乌》(Africans in Yiwu)的纪录片共6集,记录了18位在义乌生活的非洲人的生活。

  这18位非洲人或多或少都是和丹的朋友。

  和丹自己的故事则陆陆续续拍了一整年,从她毕业开始,讲述了她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了她如何用行动告诉人们非洲女性真实的一面。片子记录下了她的勇气与思考、倔强与坚持。

  和丹也是这部纪录片的联合导演。

  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审片的张勇与和丹。投影机里放着《我从非洲来》的最后一集,片子刚刚剪辑成型,张勇和和丹时而激烈的讨论着一些细节问题。

  “为了这个片子我们付出了很多。”和丹笑言,“但故事真的很精彩。”

  打开中国人视野下的非洲

  张勇也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青年教师,两年前刚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博士论文的选题是非洲电影研究。一年半前,他与和丹一相识便一拍即合,开始了纪录片艰难的筹措和拍摄工作。

  “很多中国人对非洲人的印象局限于媒体的报道,比如在广州的一部分非洲人,非洲人的总体形象比较负面。”和丹告诉记者,“我之所以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是因为在义乌看到那么多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非洲人,他们的生活不被人知晓。比如带我来中国的叔叔,1987年就来义乌做生意,如今在义乌扎了根,事业成功、家庭美满。”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当中,最让和丹揪心的是三段跨国婚恋的拍摄,来自坦桑尼亚的约瑟夫对老婆顾佳明一见钟情,但两人的爱情遭到了女方母亲的极力反对,历经六年,约瑟夫用真诚为爱情长跑划上圆满句号;来自毛里塔尼亚的泰勒,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未来,放弃了在义乌的稳定教师工作,回到非洲创业,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落到了妻子身上;年轻的苏丹理发师赞恩来到义乌创业并结识来自贵州的恋人,坚信爱情无国界的他们生下了孩子,并带孩子回去恳求女方父母的理解,但仍被拒之门外……

  “我从感动到心疼,因为婚恋关系最终回归到人的本性。”说到这三段故事的拍摄,和丹很动情,“文化的隔阂与家人的不理解并没有阻挡爱情,人类最真诚的情感与肤色、种族无关。”

  今年7月9日,纪录片已完成部分在东非最大的电影节——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坦桑尼亚)放映;9月22日,又被选为卢萨卡国际电影节(赞比亚)的开幕影片,之后还将赴英国以及瑞典展演。

  电影在卢萨卡国际电影节上放映结束之后,前来观影的各国大使及夫人,以及赞比亚当地人都非常感动,欧盟驻赞比亚大使及夫人当场盛赞电影“开拓了眼界”(eye opener)。

  “大家都看过西方人拍摄的非洲及非洲人,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在中国生活的非洲人,以及中国人镜头下的非洲人。”和丹告诉记者,“我们的电影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中国能够带给非洲更多的启示

  然而,和丹的雄心远不止于拍一部电影。

  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和丹是索马里众多海外移民当中的一员,经过20多年的战争洗礼,移居海外的索马里人遍布世界各地。

  “我在给中国家庭当英语家教的时候,家教中心告诉家长我来自沙特阿拉伯,因为索马里是一个危险的国家。”和丹说,“我告诉那位家长,我是索马里人,不管我出生在哪里,家乡是不会变的。”

  近五年来,索马里政局逐渐稳定,越来越多流亡海外的索马里人想回归故土、重建家园,和丹也是其中之一。“我的一个叔叔在芬兰行医26年,是当地非常有名的骨科医生,去年他举家离开芬兰,回到索马里开办医院。”

  “中国和非洲都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以及近代以来的低迷,现在,中国走出来了,但是非洲还没有。”和丹对非洲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关口。非洲过去是殖民地,所以学习西方驾轻就熟。但来到中国以后,我感到中国的发展能够带给非洲更多的启示。”

  对汉语熟练的掌握是和丹的一个法宝,她用汉语演讲的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之后,成为了索马里年轻人当中的“网红”,越来越多的索马里年轻人因为和丹而选择来到中国学习。

  她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和非洲人能跨越语言的“巴别塔”。

  就在记者与和丹在浙师大旁的埃及小饭馆吃饭的档口,一位刚来中国不久的索马里小伙子就找到和丹热切的攀谈起来。“我们来到中国,都是为了学习最实用的职业技能,比如农业技术。”和丹告诉记者。

  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

  和丹的学术研究涉及非洲当代政治,在她看来,向中国学习“发展”很重要,“对于非洲而言,发展与安全同样重要。‘不安全’正是因为贫穷,因为人民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我相信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才能真正解决安全问题。”和丹说。这也是她反复阅读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所在。

  “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问题的一些名言金句,和丹反复研读,深以为然,“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给非洲政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

  和丹同样关注非洲女性问题,她在埃塞俄比亚参观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办的鞋厂时,看到在5000名当地员工当中,女性员工占比在60%以上,“这对非洲女性非常重要,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可以解决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问题。”和丹告诉记者,“希望用我不断求学的成功经历和经验,激励千千万万与我有相似背景的非洲女孩,让她们有动力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他国语言和文化,追求知识,超越自我。”

  “索马里是非洲海岸线最长的国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虽然在故土生活的时间很短,但是和丹对祖国的历史地理如数家珍,“索马里和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 郑和下西洋到达的第一个非洲国家就是索马里。”

  说着,和丹拿出手机,打开了新华社客户端英文版,向记者展示了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9月21日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与索马里总理海尔会面并握手合影的一张照片。

  “王毅部长说,中方支持索新政府带领索人民早日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帮助索维护和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说起这则小小的外交新闻,和丹有些激动,“你能明白这一切对于索马里人民的意义吗?”

责任编辑: 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