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洪俊:真融、全融、深融 加快“中央厨房”建设

2017年08月31日 15:06:12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2017年8月18日—19日,在人民日报社联合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党委副书记鲍洪俊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核心圈报网端深度融合发展实践为例,做了主题演讲。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浙报集团抓住发展“窗口期”,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先行一步,以“中央厨房”建设及常态化运行为牵引,数据驱动新闻,智能重构媒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深度融合顶层设计,以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新闻客户端“三端”为主体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确保“中央厨房”常态化运行

  浙报集团的“中央厨房”是从2016年12月19日试运行、今年元月一日开始正式运行的。从开张伊始,我们就坚持一个标准,必须保证“中央厨房”常态化运行,365天一个厨房生火做饭。

  着眼于体制创新,我们首先解决的是人坐在一起的问题。

  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三端”打破分割分治,重构组建一个中心八个部的融合采编团队。一个中心是指全媒体编辑中心,包括纸媒的夜班编辑部和把网站、APP融合在一起的数字编辑部;八个部门,即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全媒体政治新闻部等等,每个全媒体新闻部的记者都需要参与采集、编辑、分发三个媒体的产品。这样一来,原来分属报、网、端的采编人员整合成一支采编力量,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采编流程、技术支撑、考核管理全面一体化,新闻生产主体打破体制壁垒,实现一体化完全融合。

  第二,我们想要解决的是数据在线的问题。

  我理解,“中央厨房”不光有统一指挥、一体化生产、播发、运营的功能,更是拥有开放思维的生态体系,它通过生产的内容可以连接各种端口,打造“内容+一切端口”的数据在线模式,实现数据化在线生存。所有的舆情研判、采编和运营行为都以数据形态存在,依靠数据在线实时联结一切。我们就是要凭借数据在线让新闻流动起来、飞奔起来,让“中央厨房”可持续运行。

  在此,必须提及浙报集团自主研发的支撑“中央厨房”的技术平台“媒立方”。在融媒体采编发网络中,“中央厨房”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功能。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陆续投入1.6亿元,率先研发建成融媒体智能化传播服务平台“媒立方”,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关键支撑,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为全国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该平台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技术,集舆情研判、统一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效果评估于一体,统筹采访、编辑、审核、传播、评估,不仅为新闻报道、舆论引导提供有力支持,而且为实现跨媒体、跨业务提供了统一平台。“媒立方”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融合纸媒、网站、APP、两微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平台,进而促进团队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

  第三,我们创新机制,实现在线数据的加工增值、动态升值问题。我们成立数据分析中心,凭借媒立方大数据,每天对网络舆情、政策信息、新闻背景、采编资源、传播建议提供精准智库建议。我们围绕“中央厨房”平台建设和常态运行不断优化完善,重构以移动互联网传播为主体的内容生产流程,我们深知打通机构设置只是媒体融合的“形”,媒体融合的“神”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浙报集团以全媒体指挥监测中心作为中央厨房,值班总编、主任、编辑在此全天值守办公,并通过每日早会、午会、晚会三会统筹调度全集团采编资源,实现全媒体、全流程、全天候新闻策、采、编、发和传播效果监测。在重构采编流程的同时,我们以产品经理为牵引,努力推进采编、技术、运营的新三端融合,实现新闻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紧密合作,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新三端融合紧紧围绕爆款产品生产组织,由产品经理牵头,负责理顺策划、设计、开发、传播的生产链条,以项目组形式整合采编、设计、技术、运营等相关人员,实现供需动态对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新三端融合不仅强调创新新闻产品的形式,而且更加注重创新新闻产品的内容,力求深度融合形神兼备。我们围绕新闻产品生产传播,努力实现“智能重构流程,数据驱动新闻”,实现新闻数据全天候加工增值。

  第四,我们着力打造全媒体复合型技术团队。我们在集团人力资源部专设首席技术官岗位,负责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通过校园招聘、从知名互联网公司定向引进、猎头公司推荐等多种方式引进相关高端人才150多名,初步形成1100多人、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技术部队”。我们组建产品研发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网络安全运维中心等专业技术部门,推进技术领域资源优化整合,现有300多人为围绕“中央厨房”常态化运行的核心圈500人采编团队深度融合提供新媒体技术和运营支撑。在技术人员管理上,我们注重与互联网管理接轨,率先推行P序列岗位管理和KPI考核。从实施效果看,技术人才进大于出,人员流动率保持在13%左右,大大低于一般的互联网公司。我们通过出国培训、引进国外专家培训、各媒体自主培训、配备全媒体记者包等途径,加速培育全媒体记者、编辑,提高采编人员的全媒体产业链策划生产和运营能力。

二、深度融合带来影响力提升

  我们将上半年的浙江省党代会、浙江省两会、全国两会等重大战役性报道作为检验融合成效的考场、改进内容生产的赛场、参与媒体竞争的战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原创产能获较大提升。三端融合后,全员生产创新活力被激发,报道形态不断出新,报道节奏迅速加快,原创稿件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据统计,上半年三端原创稿件总数日均约160篇,比去年增长约1倍。

  二是全媒体佳作不断涌现。纸媒端摒弃了一般性动态报道,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报道更加突出,主题更为鲜明。省党代会特刊及相关报道,精心谋划、注重融合,重点讲好“浙江故事”。数字端响应能力明显提高,“大政经”定位更加明晰,以产品为牵引的策划创意机制初步建立。在省两会、全国两会、省党代会期间推出《来自省政府的大礼包》《你有一张新浙江号的幸福车票》《最多跑一次之新白娘子传奇》等H5作品形式新颖,获得广泛好评。半年来,浙江新闻客户端产生10万+稿件1944条,比去年同期翻一番。

  三是新闻视频化实现突破。视频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初步打响“浙视频”品牌。据统计,截至目前,“浙视频”共生产原创视频1868条,全网总播放量超过5亿次。其中,观看量100万以上的产品55条、500万以上的12条、1000万以上的7条。8月2日至10日,短视频《她的手移动幅度只有5cm ,她的画却惊艳了全国》全网观看量超过6691万次,同题图片总点击量超过4000万次。

  四是移动优先成全员自觉。无论是中央厨房指挥决策,还是集团内部采编运营人员,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率先发稿、差异化传播、移动端竞品精品呈现成为集团上下融合改革的理性共识和行动自觉。顶层设计日益发挥积极牵引作用,纸媒路径依赖被逐步打破,新闻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从观念意识到采编流程、产品分发、传播考核,移动优先战略得到全面贯彻,移动化传播和传播实时在线成为现实。根据权威第三方机构易观的数据,上半年浙江新闻客户端活跃用户数高居省级同类新闻客户端首位,位于官方媒体新闻客户端第6位。

三、切实面对、解决“三用”问题

  但媒体融合若要更上台阶,我们还需要深入到“中央厨房”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去观察并思考,我觉得主要是要解决“怎么用”、“谁来用”、“用得好”这三个问题。

  第一是“怎么用”?

  “中央厨房”有了以后,到底有没有设计出新机制并跑通新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一个厨房生火做饭”的高效,还是仍旧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自开“小灶”?改革的难点在于摒弃原来的思维方式和作业习惯,使得流程更通畅,协同更自觉,生产与传播更快、更新、更深、更广。全媒体指挥中心有了,成千上万的在线数据只有为我所用,才能发挥其数据价值,否则这样的建设就是无意义的。为此,我们成立数据分析中心,每天出版媒立方数据分析报告,研判端微舆论,分析爆款竞品,提出决策建议,做到媒立方数据价值最大化。同时着力推进媒体管理者的全方位转型,不断提升媒立方新闻数据加工生产能力,努力解决“如何可持续”的问题。

  第二是“谁来用”?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团队的全媒体能力,特别是催生其进入到舆论引导主战场的内在动力?这里包含两方面。一是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是要依托传统媒体中生产优质内容的主体力量,赋予其新要求、新能力。浙报集团主要从加强采编人员全媒化武装着手,强化采编人员适应融媒体报道的能力培养、技术装备建设,以适应全媒体报道要求。专门组建全媒体视频影像部,以“视频标配化、直播常态化”为目标,打造视频内容生产的排头兵和专业队。全媒体视频影像部除牵头抓好重点视频内容生产外,还负责对全体采编人员分批进行视频技术能力培训。集团还为采编人员新装备包含智能手机、外接镜头、手持三脚架、麦克风等专业设备的全媒体采访包,具有录音录像、视频直播、无线传输等功能,作为全媒型记者的标配,目前,已有111名记者配备这一采访包。我觉得融合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看传统主流媒体的主力军是否实现了战略转移,进入到舆论引导的主战场。这个时候业绩考核的量化指标和定性分析怎样才能做到更加公平合理显得特别有价值,如何让各类人群都能在改革中发挥作用,从改革中有获得感?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需要深度破解的难点。二是技术、运营能力的短板是不是能快速补齐?能不能凭借快速提升实时、稳定的数据供给能力来牵引、服务内容生产?这里,人是核心。我们所有工作的重点,就是让我们的采编、技术、运营真正成为围绕媒体融合生产高速高效运行的一支生力军。

  第三,“用得好”就是结果导向。

  无论媒体如何融合,渠道怎么变革,内容永远为王。我们的“中央厨房”到底有没有产出优质的作品和服务,内容效果是检验“中央厨房”的唯一标准。提升原创内容特别是精品内容的生产能力,这是媒体融合的根和魂。我们建“中央厨房”就是要从传播链条中的内容供给端开始,创新表达方式,善用网言网语,提升讲故事能力,不断推出受众需要的、乐于接受的,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内容产品。

  一是强调新闻性,解决旧和新的问题。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第一时间深入解读,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滚动播报,社会热点要第一时间发声亮剑引导舆论。

  二是强调导向性,解决跟和引的问题。越是众声喧哗,我们越是要主动设置议题,敢于发声定调。

  三是强调思想性,解决浅与深的问题。提供专业性深度内容是传统媒体的特长,我们要剖析趋势、直面矛盾、总结经验,用新颖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深刻的思想,生产独家的深度新闻产品来引领舆论。

  四是强调丰富性。日益发展的技术手段,不断丰富新媒体产品的呈现方式、外在形态,成为移动传播的重要内容。我们唯有优化用户产品体验,才能聚合用户、服务用户、引导用户。

四、以“三融”推进“中央厨房”迭代进阶

  刘奇葆部长指出,“中央厨房”是媒体融合的龙头工程。浙报集团近年来的“中央厨房”建设得到的主要体会也正是这一点,“中央厨房”要能真正牵动起集团的融合战略,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就必须要真融、全融和深融。

  真融,就是把“中央厨房”建设成为媒体融合的驱动引擎。不仅仅是让大家坐到大屏幕前一起办公。不仅要物理反应,更要有化学反应。不仅要实现采编流程改造,还要围绕“中央厨房”推进新闻理念、组织架构和考核管理体系重构。从技术层面讲,媒立方目前只实现设计功能的四成,随着其新功能的开发,必将牵引浙报集团媒体融合深化提升。

  二是全融,就是把“中央厨房”建设成集团各种媒介资源、新闻资源、生产资源的集成平台。集团核心圈、紧密圈、协同圈媒体,横向从纸媒到移动端,从技术到管理的全媒体全部门;纵向从采编到运营、从服务到经营的全环节全链条,都通过“中央厨房”重新配置。把原先的一堆堆土豆融合变成“土豆饼”。上半年,我们核心圈的营收增长20%,利润增长31%,就是通过“中央厨房”重新配置资源的效果。

  三是深融,就是把“中央厨房”建设成媒体融合向深度发展的智能化生态系统。“中央厨房”的终极使命,是从本质上改变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驱动方式,依托数据与智能技术实现融合的自我发展。传统媒体被互联网技术所颠覆,但传统媒体也将通过拥抱互联网技术而重生。浙报集团的“中央厨房”就像建立在一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系统基础上的大水车,在流动的数据驱动下运转。“数据驱动新闻,智能重构媒体”,今年5月我们的全国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开始紧张运行,200多名计算机工程师在那里开发数据挖掘与智能采编技术。目前我们还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开发“浙江媒体云”,将来其他中小媒体也可以在这个媒体行业云下进行各自“中央厨房”的建设开发,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全面融合。这就是我们设想中更深层次的融合。

  “中央厨房”的前身中央编辑系统诞生于海外。但最近《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一些西方媒体的专家在考察了浙报集团的“中央厨房”系统后,都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它不仅富有中国媒体特点,一些尝试也走在美国媒体前面。其实这些年,央媒老大哥和许多兄弟传媒集团的“中央厨房”系统建设各有特色,一些地方已经后来居上,值得浙报集团学习借鉴,希望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携手,努力探索媒体融合的新境界,圆满完成习总书记2014年“8·18”讲话赋予的推进媒体融合时代使命。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