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扶”协同:滕头样本探索协作帮扶的浙江模式

2025年07月31日 17:22:06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王盛军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推进,面临“人才断层、技术滞后、资本匮乏”的困境。在浙江奉化,滕头村依托集体经济与生态优势(仅有901人的小小村庄2024年村总产值132.56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8.5万),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标杆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滕头乡村振兴学院以“志智质三扶”为政治坐标,坚持“立足滕头、覆盖全域、不设围墙、博采众长”的办学理念,主动肩负起培育乡村振兴人才、输出可复制经验模式的时代使命,打造集教育培训、技能提升、项目帮扶于一体的综合性赋能平台,探索出一条“以材扶志、‌以才扶智、以财扶质”的协作帮扶新路径。

  背景

  中国乡村的差异化发展困境,本质上是人才、设施与资本三重短板的叠加效应。2019年7月,中共宁波市奉化区委锚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关键期,创建滕头乡村振兴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和“千万工程”发源地的实践延伸,学院面对乡村人才外流、技能断层、产业动能不足等痛点,以人才培育为主抓手,整合“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名村强企等综合资源,构建起人才培育、技术下沉与资本整合的协同网络,为乡村发展注入智力、基础与资本,增强协作帮扶地区的发展信心和实力。实践表明,当人才培育、硬件支撑与资金赋能形成闭环,乡村便能突破“等靠要”的惯性思维,激活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项目实施

  (一)‌以才扶智:人才培育激活乡村“智力引擎”。学院的核心使命,是将“人”的成长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驱动力。为此,学院整合“高校学者+智库专家+共富名师”256人组建导师团队,摄制67部共富案例视频教材,提炼50个共富“秘笈”,编印《常青树树常青——迈向共同富裕的浙江乡村振兴实践》。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新增现代“新农人”、乡村CEO等119门群体共富培训课程,开发12个共富主题教学套餐,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需求。建设“e路共富”数字学院,开发“直播课堂+互动答疑”云平台,串联省内外186个现场教学点,整合浙江兴村(治社)名师资源,通过“书记教书记”“同行学同行”模式推动协作帮扶地区人才培养。同时主动外输经验,在新疆库车市、西藏比如县等地设立7家分院,在四川甘洛、江西高安成立2个研学基地,通过跨域办学提升“一院多点”辐射能级。

  (二)‌以材扶志:基建升级点燃乡村“希望之光”。协作帮扶的重要任务是缩小差距,首要是缩小设施差距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提振发展信心。2021年,学院协同奉化“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到四川凉山州甘洛县调研,了解到新茶乡部分农村道路路灯设施不完善,夜间照明存在困难。在进行电力设施评估后,对两河村和九环地村先行试点安装了光伏路灯180盏。同时成立了志愿服务驿站,建立了当地的志愿服务团队,开设“小草安全讲堂”,以“技能教育”为重点,对两个村的年轻志愿者进行了专业电工操作培训,帮助掌握基本的电力设施维护技能。在此基础上,2022年,“小草”服务队为新茶乡全域安装了600盏光伏路灯。2024年,“小草”服务队第六次来到甘洛,又为甘洛县埃波洛村安装光伏路灯180盏。一道道明亮的光,打开了一片片黑暗,破解了老幼“夜不识路”、农民“摸黑劳作”的困境,照亮了群众减贫致富的信心。

  (三)‌以财扶质:资源整合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学院不仅培育人才,更扮演“资源路由器”角色,当好‌资本下乡的“红娘”,通过平台效应引导资本与项目精准落地。学院设立2亿元规模的“奉邑共富基金”,以投资、信贷、帮扶等多种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优质项目,破解经济薄弱村缺资金的瓶颈问题。深化“校地企研”协同机制,集聚整合高等院校、智库专家、职能部门、名村强企等的智力资源,并成立浙东乡村共富研究院,探索开展理论研究、政策咨询、项目帮扶等工作,为协作帮扶地区问诊把脉,精准谋划发展项目。对接滕头集团、长荣制衣等奉化本土企业,各级科研院所到协作帮扶地区投项目、送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加快推动当地更高质量发展。

  ‌成效

  (一)‌人才培育释放发展动能。学院构建“理论+实践+案例”立体化教学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协作帮扶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在实践中展现出可复制、可持续的示范效应。学院五年累计承接全国培训班800余期,线上线下培训学员超14万人次。其中,线上累计培训学员超4万人次,实现跨域共享“浙里经验”;通过“三雁”工程等培养机制,累计培育6.6万余名基层骨干,带动属地农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超15%;跟岗实训促进240余名学员将课堂学习转化为产业动能,孵化50余个特色项目。依托“一院多点”布局,在异地设立分院,输出“滕头扶智模式”,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助力“浙江经验”走向全国。

  (二)‌基建升级提振发展信心。光伏路灯项目实施后,甘洛县居民出行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村民凝聚力和自我发展需求不断加强,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时任甘洛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陆剑波表示,希望“小草”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为推动奉甘东西部协作贡献“小草”力量;同时也希望新茶乡珍惜帮扶机遇,用好帮扶之力,管理维护好项目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帮扶项目成效,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务。新茶乡党委书记阿布巫哈表示,“光伏路灯照亮共富路”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的落地,迅速补上了当地基础设施短板,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资本注入提升产业质效。学院通过精准匹配资源与产业需求,构建多类型、全链条的乡村经济生态,形成“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发展格局。指导滕头村以品牌赋能与技术输出为抓手,推动河北店房村蜂蜜矿泉水项目实现年产值1800万元,帮助黔西南并嘎村打造“滕嘎香”腊肉品牌,实现收益超50万元。联合宁波农科院、奉化桃研所等单位指导温州长垄村建设“共富桃园”,亩均收益突破3万元;助力湖南乌下村建成75个富硒蔬果大棚,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产业链。推动奉化企业与凉山州共建服装智造产业园,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实现年产值3500万元,带动就业620余人。跟踪帮扶参训学员成功借鉴“滕头模式”至甘洛县,打造“梨李芬芳”3A景区,通过“梨花节”等IP激活乡村旅游,累计助力群众增收50万元。

  ‌经验与启示

  (一)‌“人—技—钱”的闭环设计。协作帮扶常面临“要素散装”难题,需打破流动壁垒。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的实践,关键是用闭环思维将人才、技术、资金三者拧成一股绳:人才培育(才)需匹配技术适配(材),技术落地(材)依赖资金保障(财),而资本增值(财)又需人才运营(才)。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种闭环设计像齿轮组,人才驱动技术落地,技术撬动资本增值,资本反哺人才成长,让资源越转越活。

  (二)‌“需求—供给—反馈”的精准校准。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动态响应真实需求,许多帮扶项目的失败,源于“城里觉得好、村里用不上”的供需错位。“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通过2147份问卷锁定“照明—安全—增收”痛点,紧扣当地实际需求,先调研再评估,先试点再推广,先安装再维护,先回访再改进的方式循序渐进、精准服务,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

  (三)‌“本土—外部”的共生进化。协作帮扶不是“外来户改造原住民”,而要像嫁接果树——保留根脉、接入新枝、融合再造。甘洛村民从路灯安装的“旁观者”变为“主导者”,宁波投资的民宿项目采用“火塘议事”管理法,让员工轮值当“一日族长”,浙江东部经验通过本地化改良适配西南山地,“城里的模板+本土的药引”,这种城乡互动的“双向进化”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结语

  滕头样本的探索,揭示了协作帮扶的深层逻辑:当人才培育赋予乡村智力资本,当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根基,当资源整合打开市场通道,农民便不再是“被振兴的对象”,而是成为“要振兴的主体”。这种从“三扶”到“自扶”的跨越,不仅意味着物质层面改善,更标志着精神层面重生——在这里,每一次培训都是觉醒的启蒙,每一盏路灯都是信心的火种,每一笔投资都是希望的注脚。而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乡村表达。

  (作者系宁波市奉化区委党校校委委员、副校长,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