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变,造就一个全域发展的“优等生”

2020年08月04日 15:46:27 来源: 原创 作者: 郑夏忆


  记者 郑夏忆

  在杭州南部的萧山河上镇,山林秀密,水网密布,似乎给人一种“山区发展工业难”的印象。然而,它却能逆势腾飞,一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该镇工业投资每年以30%的速度跳跃增长,已迎来了“五连涨”。

  小镇工业快跑,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什么是驱动经济数据一路高歌的有力引擎?河上镇党委书记俞万昌总结认为有三,以基层党建“公转”带动各领域治理“自转”,自下而上的来源于“人”的内生力,以及在鼎新革故中的产业转型。“我们提出‘在最美好的城市,做最美好的小镇’的初衷,就是要让城市和乡村等值,让城市人在河上找回逝去的温暖和归属。近年来,我们通过环境整治、农旅融合等路径,激起乡村变革的层层涟漪,在这个过程中,党建音符恰如其分地融入产城融合、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中心工作中,高质量党建引领着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俞万昌说。

  一个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河上镇众联村,“战疫”中的逆行者党员马茶珍,是村民们心中的巾帼英雄。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来袭,穿着红马甲的马大姐,每天早、中、晚入户宣传防控知识、督促村民安装健康码。为了支持卡口管控人员,从2月初,她与同村的胡芝红、董幼红一起,每天晚上给工作人员烧点心,风雨无阻的供应了一个多月。像马大姐这样的热心肠,在众联村并不是个例。这样的事例,得益于背后的那股力量。

  说起众联村的历史,村党委书记俞伟达感叹,和很多合并村一样,众联村当时也存在“合村不合心”的问题。如何提高村民参与村里事务积极性?众联村用3年时间,进行了一次乡村治理模式的全新探索。

  2017年,众联村向全体村民发出一封公开信,围绕“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征集村民通则的具体内容。当年12月,“五和众联”村民通则正式出炉,包括30条加分项、20条减分项,再加上10条通则,被大家称为“众联60条”。

  要村民做到,首先要党员和干部做到。通过 “党旗飘飘睦四邻”、深耕“网格红管”、优化组织覆盖、开展基础“体检”等形式,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到组织网格,让村干部的能力更过硬,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更坚实。另外,在“众联60条”基础上专项制定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和党员管理细则,并与党组织、党员考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挂钩,切实以“一班人”带动“全村人”。不定期举行主题党日、挖掘“党员匠人”等活动,用仪式感刷出党员的“存在感”,亮出党员的“示范值”。

  3年探索,众联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路。“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也逐步推广到萧山全区。为了让“五和众联”具备更强的可复制性,河上镇酝酿数字化升级,实现科技赋能乡村治理。

  在乡村治理中坚持党委领导,绝不是由党委政府来唱“独角戏”。河上镇党委书记俞万昌为这一模式点赞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3年的积累,‘五和众联’必须要破题积分的‘内循环’,从内生驱动转向外部赋能,让这套乡村治理模式,充分与市场互动起来,构建乡村多元善治格局。”在他看来,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的形成,才是驱动区域内长治久安,经济腾飞的基础和根本。

  一个乡村振兴学院

  实现乡村振兴不是一时而起,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镇党委班子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各村常驻人口普遍为中老年人,以照顾孙辈为主,年轻人以带孩子的妇女为主,村民收入除了种地外,大部分进厂工作。“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随着越来越快的产业、经济、生态、文化等的发展,年轻化的领导团队挖掘培养、本土居民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等工作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这使得我们在内生型的人才培育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凸显重要。”俞万昌说。

  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内生力,这股力量来源于人的振兴。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对每个人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河上镇发展需求和目标,乡村振兴学院的建立呼之欲出。

  5月12日,“乡村振兴学院”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架构起“六色”学堂体系,分别是以党员为主体的“红色”学堂,以乡村青年为主体的“橙色”学堂,以企业职工为主体的“蓝色”学堂,以乡村创业人员为主体的“金色”学堂,以村居民日常精神文化需求为主题的“青色”学堂,以社工和志愿者为主体的“朱萤”学堂。

  “这样课程设置是结合前期开展广泛调查需求和导向基础上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职业水平和素质能力,在全镇范围内营造崇学、好学、善学的学习之风。”河上镇党委副书记汤丽丽说。

  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相关课程,到社会工作者考前能力培训,乃至插花、礼仪、美妆等课程,各色学堂收获了不少铁杆“粉丝”。每到上课时间,村民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精神上也享受着美丽乡村的“红利”。

  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俞万昌告诉记者,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数据低位下行的发展之“危”,被动“等”是不会带来转机,主动“拼”才是唯一出路。

  近几个月,河上镇牢牢抓住危中有机的时间窗口,在非常形势下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拿出超常举措,以“争一流”的拼劲,努力把疫情“危机”变为攻坚“战机”和发展“转机”。

  位于河上镇的胜达集团是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应急物资配套定点企业,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实现了“两战赢”。“当初我们也面临许多困难,人员和物资、道路物流封断,在集团党政领导亲自指挥部署下,全体胜达人众志成城,各支部党员干部提前到岗,第一时间投入防控复产第一线。”集团党委委员舒奎明介绍,在复工期间,除了做好防疫工作的督查,党员干部自觉加班加点赶进度,以最快速度完成防疫物资包装送往抗疫一线。

  为工业托底,为制造正名,在河上镇,政策、资源、信心加速集聚。“我们做好了四个准备,一是落实差异化供地政策,打好‘腾笼换鸟’全域土地整治等组合拳;二是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投入4000万元的新材料产业社区一期项目已亮丽呈现,无论是产业导入还是服务保障,都获得各方好评,已成为萧山南部产业服务综合体示范样板;三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技改驱动创新,加大智能化技术改造步伐;四是坚持项目为王,继续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和医用新材料‘1+1’产业定位,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俞万昌介绍。

  1-5月,河上镇经济数据交上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镇实现财政总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234.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5%;规上工业增加值总体向好,增长14.2%;实现规上高新增加值4.07亿元,同比增长22.4%,规上高新产业占比76.5%;实现工业投资15865万元,同比增长62.2%,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增加值855万元。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河上镇不容小觑的产业韧性,未来迎接它的,也必将是一片崭新的发展天地。



责任编辑: 王枫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