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农民集聚 盘活乡村振兴“棋局”

2018年08月16日 14:47:31 来源: 龙游县委组织部 作者: 蓝晨

  长期以来,村庄布局散乱、农民无序建房导致空间碎片化,影响公共服务延伸、产业项目落地,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成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龙游县以“农村人口集聚”为主抓手,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将农村人口集聚与大花园建设、新型城镇化、美丽县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战略进行整体统筹、全面融合,通过农民集聚激活存量、管好增量、挖掘潜力等途径,盘活乡村振兴“棋局”。

  机制创新 撬动集聚

  走进龙游首个城区农民集聚安置小区,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座座崭新的公寓楼映入眼帘,休闲公园、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大街乡新槽村63岁大妈叶彩青原先住在半山腰上一间破旧黄泥房里,换个好房子是她毕生的心愿。根据当地政策,她所在的科里自然村不再审批建房,要想住上新房,叶彩青户有两个选择:一是到新槽村集聚点申请宅基地自建新房;二是以宅基地换住房,即放弃农村私人建房权,到县城农民集聚安置小区申请一套安置房。

  叶彩青算了一笔经济账,自建新房需要30万元,而到安置小区购买一套120平方米的公寓房只要交2万元,加上补贴作为首付,每月再还800元的房贷,十年即可还清贷款。对比之下,叶彩青一家选择轻松入住晨东小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宅基地换住房”,打破了传统“一户一宅”观念,将一户拥有一处宅基地的传统认识转变为一户拥有一处住宅。如今在龙游,像叶彩青这样的农户比比皆是。他们不仅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权益而且还享有除农村私人建房权外农民的所有权利。

  除了公寓房安置集聚模式之外,跨村建房集聚、宅基地换养老集聚等也成为当地村民喜闻乐见的模式。

  规划先行 科学引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工作提出的要求。近年来龙游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在规划引领上做足文章,紧紧围绕农村“疏”、城镇“聚”的核心,科学规划布局农民集聚小区,打造用地经济、设计完善、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农民新村。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游县委、县政府将农村人口集聚与美丽县城、全域整治、大花园建设等战略进行整体统筹,结合“十三五”发展,将全县1283个自然村按集聚村、控制村、萎缩村进行分类管控,在城区拟建11个集聚小区,其中拿出3个500亩的黄金地块建设三个大型农民集聚小区,计划安置2万户6万人。结合整体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空间格局需求,按“7-2-1”比例进行“城镇-集镇-中心村”人口迁移,即农村地区迁出人口中70%进入中心城区和城镇、20%进入集镇区(含特色小镇、集镇)、10%进入中心村,引导农村人口陆续向中心城区、中心城镇、集镇、中心村转移集聚。计划到2035年自然村个数缩减至616个,14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龙游县还出台“1+15”的一揽子政策,推出具有龙游特色的“金宅地”“金房券”政策,加大吸引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城入镇集聚力度,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农户将“乐意进城居住、自愿退出农宅”。

  统筹推进 深化破题

  一个地方空间越大,布局就越优,潜力就越大,活力就越足。

  农民集聚,让想进城的农民离开农村,让空闲的土地流转起来集中开发使用,为乡村发展留白、蓄力。龙游县通过农民集聚,整出空间,整出安全,整出环境,整出风貌,让乡村大花园处处展现“山披彩、水有鱼、田如画、业如歌”的美丽乡村画卷。

  沐尘畲族乡社里村,在推进村庄整治的过程中,按照有保有拆原则,整合下山脱贫、地质灾害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扶持政策,规划建设农民集聚小区时,按景区化标准打造农民新村,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经济。自2015年至今,该村已接待全国各地游客20多万人次。

  农民集聚后,改善了居住环境,打造了美丽风景,盘活了闲置资源,推动了产业发展……近年来,龙游以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契机,五年来直接节约土地9025亩。同时,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已搬迁的村庄宅基地进行复垦,成为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手段,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责任编辑: 逄润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