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正当时

2018年03月30日 11:46:37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叶利永、吴建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一件大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一根本,就能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天然的基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自诞生以来,党的系列重大决定、重大部署、重大斗争、重大成果都起源于农村、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1923年8月,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在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组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安平县台城特支,带动了周边农村党组织的发展,使革命星火在冀中大地迅速传播;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国至今,党中央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大多数有农村生活、工作经历,一大批有为青年“上山下乡”,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有七年的知青经历。乡村情结深深融入党的血脉,党与乡村始终保有血肉联系。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优良的传统。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党都及时作出重大部署,因时因势调节农村生产力发展方式,促进农村一轮又一轮蓬勃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对重租、重息、重押、重税等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发动鼓励生产和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掀起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实行土地革命;新中国建立初期,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再到连续十八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持续激发了农村的发展活力。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难得的机遇。一个时期以来,乡村的人、才、物等优质资源向城市集聚,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倒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中央审时度势,把乡村振兴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理应抢抓战略机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浙江大地竞相迸发。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生动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几年来,青田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两次到青田视察的讲话精神,守护好一方山水,打造了宜居、宜业、 宜游、宜养的“华侨名城、美丽乡村”,厚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种好梧桐树,引得金凤来。青田县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大力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和“青商回归工程”,吸引4万多名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创业,引进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10亿元,着力将“青田人经济”转变为“青田经济”。侨乡进口商品城两年销售额突破五亿元,成为拉动乡村振兴新的增长极。山口、汤垟等重点华侨乡镇还开展了华侨治村、华侨治水新模式,许多旅居国外的华侨回乡恢复户籍,几十年人口负增长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一些农村每年的户籍人口不断增长,乡贤回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乡愁文化、农耕文明让乡村彰显了时代价值。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坚强的保障。村庄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青田突出“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大抓基层,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实施“党员村干部工程”,下派96名第一书记,一手抓美丽党建示范创建,一手抓后进支部整转,分村定标、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振兴414个乡村组织。十九大召开后,第一时间实施“基层组织力提升工程”,开展思想武装、固本强基、先锋引领、扩面提质、示范达标“五大行动”,落实十项举措,着力培养乡村振兴骨干队伍,提升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责任编辑: 安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