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服务传情 构建“和美社区”

2018年09月18日 09:57:35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记者 冯楠

  当“五星达标”工作在乡村搞得风生水起之时,其实在城市社区也悄然掀起了一场名为 “五星达标、和美家园”的广覆盖、深触角的党建服务“新革命”。近年来,我区通过深入建设“党员领航服务站”、打造“共建契约联盟”、实施“党建红细胞网格工程”、引入社会公益组织等多项措施致力构建100米便民服务圈,不断提升城市社区自治水平,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让社区服务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

  党员服务设在“家门口”

  “一天不去心里就空得慌。”百官街道文化社区广济苑小区居民王士新每天一得空,就喜欢去小区的党员领航服务站坐一坐。王士新退休5年多,不愿闲着,作为小区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又在社区指导下与小区党员居民共同挑起了服务站的工作。政策咨询、代办证照、纠纷调解、垃圾分类指导……都是他们的工作范畴。一来二去,小区居民有事没事也爱往服务站跑,“服务站就在小区物业房,走两步就到,方便。”

  去年以来,随着前江、老曹娥的拆迁,小区搬来了不少新住户。刚开始因为生活习惯差异,新老住户间也多有摩擦磕碰。有一次,就有一位老住户气冲冲地跑到服务站,说楼下刚搬来的邻居常把垃圾放在楼道,汤汤水水时有渗漏,不仅招来了苍蝇飞虫,还让她误踩了好几次。敲对方的门,又常不在家。王士新得知后,特地挑了个周末晚上的时间,还带上了一个垃圾桶,上门做思想工作,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分类。对方也很快意识到楼道是公共空间,不同于原来的独门独院,并表示会尽力改变一些固有习惯,适应新环境。此后,彼此偶尔在小区碰面,也都会友好地打招呼。

  据了解,像广济苑这样的党员领航服务站,我区已在33个城市社区建立了50多个。这些服务站往往利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现有办公场所,由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轮流值岗,以让居民不出小区,在家门口就能把问题解决。

  党建联盟实现共治共享

  这边卫生要整治,那边活动要开展……社区工作面对千家万户,需要协调的事千头万绪,光靠几名工作人员,能忙得过来吗?

  “社区范围内除了住宅小区,其实还有银行、学校、医院、企业以及各类机关部门,这些单位又往往有现成成熟的党建资源,何不把它们整合起来,为社区建设共用共享?”区委组织部创造性提出“大党建”思路,并经由打造 “共建契约联盟”增强社区自治能力。目前,我区已有184个机关支部与所属社区签订契约共建协议,通过共同开展活动,共享停车场、篮球场等设施,有效打破了资源壁垒,丰富了社区自治资源的统筹调度。

  文化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次社区举办大型便民服务活动,辖区的税务局、环保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以及几家银行往往也会主动报名设摊,为居民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低碳环保生活妙招、房屋买卖及科学理财等方面的知识信息。而逢年过节的文艺演出,鹤琴幼儿园分部的小朋友也会如约到场,唱歌跳舞,再叫一声爷爷奶奶,逗得老人们喜笑颜开。曹娥街道德济苑社区,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校、书记代表工作室及周边学校医院等各类社会组织资源,善用微信公众号等网上平台,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个线上线下联动、党员群众互动的“大家庭”。

  公益 “入驻”提升社区温度

  这些年,公益的种子也开始在社区生根发芽,并显现出越来越大的潜力和能量。

  从2016年我区试水微公益创投项目以来,德济苑社区从最初的“爱心地毯暖人心”、“社区益角”项目到今年的“曹娥记忆”和“草根文化团队的孵化和培育”项目,不仅越来越接地气,也越来越有温度。据“曹娥记忆”项目发起人,也是社区党总支书记邵玲芬介绍,老曹娥的拆迁,拆掉了一代人的曹娥记忆,曹娥人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个无处安放的乡愁情结,为了能延续这份乡愁,她建议让老曹娥人来讲曹娥故事,并通过影像和文字的方式保存下来,让更多的原曹娥居民有一种情感依托和记忆传承。据了解,该项目启动以来,不仅吸引了一批热心自发的曹娥故事讲述者,而且每一次的讲述都成了曹娥人相聚相见的美好理由,居民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由此得到进一步增强。

  另外,文化社区的“晚晴艺术团志愿服务”项目和金渔湾社区的“‘爱的记忆’——预防和延缓高龄老人失智服务”项目则将关爱的目光投射到社区占比更高的老年居民,以为他们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不少社区还尝试引入社会公益组织,以填补社区服务空白,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今年4月,“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正式进驻到文化社区,不仅解决了办公用房的难题,也一下子拉近了与社区的距离。另外,上虞“暖巢人”“文化生活”等15个社会公益组织也纷纷入驻所属社区,有效凝聚起各方力量来共同推动社区工作。

责任编辑: 郑夏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