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丨“实干”是选拔干部的试金石

2019年01月08日 20:33:59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江斌 李莹琦

事情干得再多,如果只是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或是不干群众关心的事、受益的事、满意的事,像这种“花架子”干部是千万不能用的。


  前不久,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折射出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

  “实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映照出选人用人的朴素逻辑。常言道:“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如果精心挑选出来的干部在位不会干,在职不愿干,在岗不真干,这种只当“花瓶”不做“草坪”,只系“领带”不穿“布鞋”的干部,一定不会行稳致远。

  《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成就是一只“花瓶”。作为区长的他,仕途不顺,便心灰意冷、得过且过,船到桥头,便“修仙”不为民,“望天”不看地。如此不思进取、横向堕落,在位碌碌无为、在职晃晃无心的党员干部,切莫再因传统的认资排辈、形式的民主推荐、破格的“弯道超车”,让其上位害民害己。

  其实,选拔干部的关键路径,就是实干与实绩。晚清时期曾国藩,“行军之道,择将为先。”湘军名将塔齐布,最先在绿营军当一个守备中队长很低的官职。但“执旗指挥,虽甚雨,囊立无惰容”,一招一式非常到位;一身武艺,枪法、刀法相当出众;管理得法,把军营治理得头头是道,而且号令严明,很爱护团结士卒。曾国藩大为赞叹,认为塔齐布就是实干家,是忠臣,于是把他推上高位。原武汉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就突破识人用人的思维惯性,把“干了多少事”作为选拔干部的标准之一。一位57岁的正处级干部,虽临花甲,但念在他干事有冲劲有闯劲,且常怀为民之心,长干利民之事。于是,便将他安排在重要的实职岗位。

  大凡实干者,不仅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还要统筹兼顾,双手弹琴,这也是选拔干部的另一个关键点——“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也就是说,事情干得再多,如果只是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或是不干群众关心的事、受益的事、满意的事,像这种“花架子”干部是千万不能用的。所以,在选拔干部时,既要看是否“上接天线”,也要看能否“下接地气”。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考量干部千万不能只看政绩不看民声,光看表象不看本质。“实干”,才是选拔干部的试金石。

责任编辑: 逄润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