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以新农人培育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年08月25日 16:28:14 来源: 余姚市丈亭镇人民政府 作者: 王俊浩

  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列为重点任务的背景下,安徽阜阳颍东区正午镇的“95后新农人”张晓丽正通过手机APP操控着300亩智慧农田的灌溉系统。这位参加过三期电商培训的返乡青年,已将当地小米椒的线上销售额提升至传统渠道的5倍。张晓丽的成功是众多新农人的缩影,当代农民培训已突破传统技能传授范畴,重塑着乡村振兴的人才基因,为未来乡村发展注入了更强大的内生动力。

本图片由AI生成

  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国家战略层面,《“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00万人次”的目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将数字技能、绿色生产等纳入必修课程。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达4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7%。地方实践创新更具突破性。浙江“农创客”培育工程构建“创业导师+技术专家+金融顾问”的复合培养模式,已孵化出年销售额超千万的农业企业236家。山东寿光建立的“田间学校”,将培训课堂设在蔬菜大棚里,通过VR技术模拟病虫害防治场景,使学员实操能力提升40%。这些创新举措都在印证:政策供给正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培育“数字原住民”新农人。在江苏沭阳,90后返乡青年李浩的“花木电商学院”颇具启示意义。通过整合淘宝大学、抖音电商资源,开设直播话术、视觉营销等课程,将传统花农转变为“网红主播”。2024年“双11”期间,学员店铺平均日订单量突破2000单,较培训前增长12倍。这种“产业需求+平台资源+本地特色”的培训模式,正在重塑农业价值链。技术赋能更体现在生产端。河南农科院开发的“智慧农技”APP,集成病虫害AI诊断、市场价格预测等功能,用户量突破800万。安徽宿州建立的“5G+区块链”溯源系统,通过培训让农户掌握数字证书申领技能,使葡萄产品溢价达30%。这些实践表明:数字技能培训正在打破城乡信息壁垒。

  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飞轮。四川苍溪县的“产业教授”制度颇具创新性。通过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担任“周末工程师”,建立“专家+农户+合作社”的传帮带机制,使红心猕猴桃优果率从65%提升至88%。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县将培训绩效与项目申报挂钩,倒逼培训机构提升课程实用性,学员满意度达92%。2023年以来,余姚市深入挖掘特色农业与乡土文化,以各类农民培训为依托,突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稳抓培训、提优服务,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可持续培育机制。面对培训资源分散的痛点,陕西杨凌示范区建立的“农业培训超市”值得借鉴。通过整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院等资源,开发出涵盖238个工种的课程菜单,农户可像“点菜”一样选择培训内容。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使资源利用率提升2.3倍,培训成本降低40%。在资金保障方面,山东建立的“培训金融”模式颇具创意。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银行开发“培训贷”产品,学员可先培训后付费。2024年该模式已支持1.2万名农户参加培训,还款率达98.7%。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受益”的机制,破解了资金瓶颈。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农民培训正从“技能补课”转向“素质重塑”。当安徽的“农创客”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农产品溯源体系,当四川的“数字原住民”通过AI算法优化种植方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乡村人才结构的系统性重构。这种转变要求我们:既要保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持续投入,更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创新机制,最终培育出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农人”大军。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