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大力发动乡村振兴的“青春引擎”

2025年07月31日 17:22:08 来源: 余姚市丈亭镇人民政府 作者: 王俊浩

  在浙江义乌李祖村的“屋顶咖啡馆”里,90后农创客任雯君正通过AI技术分析消费者偏好;湖州善琏镇的窑里村,北大毕业生黄彬彬带领团队将百年老窑改造为陶艺馆;重庆合川的培训班上,40名乡村CEO正学习如何用国际经贸思维经营农场……这些鲜活的场景,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农创客正以创新为犁、以青春为种,在广袤田野上耕耘出希望的果实。

本图片由AI生成

  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浙江省自2015年率先提出“农创客”概念以来,通过“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等政策,构建起涵盖资金、技术、场地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建德市设立“乡土人才银行”,推出“返乡创业贷”,3年发放贷款1.2亿元;义乌李祖村以“三年免租”“以奖代补”等形式,吸引70余名农创客入驻,打造出年销售额超1500万元的创客集群。这些政策不仅解决了创业初期“缺资金、缺场地、缺经验”的痛点,更通过“农创客发展联合会”“长三角农创客成长营”等平台,推动资源整合与经验共享,让分散的创业个体成长为产业联盟。

  传统农业“智慧升级”。农创客的最大价值,在于将前沿科技与乡土需求相结合。在杭州市余杭区,95后农创客王运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出“云上稻香”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从播种到收割的全流程监控,亩均产量提升20%;在舟山市普陀区,“健康方舟”项目通过AI诊断系统,为海岛渔民提供远程医疗与养殖指导,年服务超5万人次。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创客们正在重构农业价值链——浙江“小皇鸡”品牌通过土鸡全产业链标准化,年销售额破亿元;桐庐吉木丘林农场将种植、加工与文创结合,打造出“手作主题农场”新业态,年吸引游客5万人次。

  乡土资源“价值再造”。农创客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既是创业者,更是文化传承者。湖州善琏镇的侍旭泽团队以Z世代喜爱的剧本杀形式,将蚕桑文化与运河故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首周订单排至8月底;东源县与羊城晚报共建“媒体+创客”工作室,通过直播矩阵将客家米酒、原生态茶油打造为文化IP,徐闻菠萝3小时销售15万公斤的案例,印证了“文化+传播”的裂变效应。这种创新不仅让“土特产”变身“潮品牌”,更让乡村文化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创造”,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城乡要素“双向奔赴”。农创客现象的本质,是城乡资源的一次重新配置。浙江“青雁归巢”计划通过高校工作站、家燕论坛等,吸引4000余名建德籍学子返乡;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将涉外人才培养经验转化为乡创课程,3年培育3万余名乡创工匠。这种“人才回流”带来的不仅是就业岗位,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当95后黄彬彬在窑里村推行“艺创驻村”计划时,20余名艺术家与600余名“云村民”的加入,让传统村落焕发出国际艺术社区的活力。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农创客已从个体创业成长为一场系统性变革。他们用算法重构农业、用创意激活文化、用生态连接城乡,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智慧注入”。当政策、技术、文化形成合力,农创客必将书写出更多“点土成金”的传奇,让中国乡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