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以民生之笔,绘就幸福新画卷
网评 | 以民生之笔,绘就幸福新画卷
2025年07月03日 10:34:25 来源: 宁波市江北区委组织部 作者: 刘畅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关乎万家灯火的温度,更系于江山社稷的永固。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紧握“民生之笔”,饱蘸深情与智慧,于倾听处起稿,于汇聚处调色,于实干处落墨,方能在这幅名为“幸福”的壮丽长卷上,绘就人民向往的美好图景。
本图片由AI生成
铺就“素绢”听民声。以“俯身白描”之姿,勾勒民生冷暖的原始轮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句道尽了体察民情的真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同丹青落纸,首要任务是铺展好一方承载民意的“素绢”,这“素绢”是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市井巷陌。民声或如涓涓细流,或似疾风骤雨,皆是社会肌理最真实的“白描底稿”。数字浪潮虽开辟了“云端听音”的新渠道,键盘敲击可传递诉求,但终究难抵“同坐一条板凳”的温度。党员干部须弯下腰、沉下去,在家长里短中“白描”出农民对沃土的期冀、工人对岗位的守望、老者对养老的念想。唯有如此,方能精准捕捉民生脉搏的细微颤动,为后续的“工笔细绘”打下坚实可靠的草稿。
汇聚“丹青”纳民智。以“海纳百川”之量,调和社会治理的斑斓色彩。“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古训昭示,民众的智慧,是治理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绘就民生画卷不可或缺的斑斓“丹青”。民众身处生活现场,对冷暖甘苦体味最深,也最有发言权。保障和改善民生,非一人一笔之功,需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将散落民间的智慧“颜料”汇聚调匀。比如在城市规划的蓝图上,认真听取居民对“烟火气”与“天际线”的平衡之思;在教育改革的篇章里,悉心吸纳师生对“减负提质”的切肤之见;在医卫健康的脉络中,充分借鉴医患对“便捷高效”的共同期盼,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网络问政等多种“调色盘”,让民众的智慧结晶真正融入政策设计,使决策更贴近现实土壤,更具生命力与可行性。
落墨“重彩”解民忧。以“工笔深耕”之实,晕染幸福生活的温暖图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倾听民意、汇聚民智,最终都要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行动力。民生领域的“硬骨头”,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动消解,需要我们拿出“钉钉子”的精神,下足“绣花”功夫,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比如在就业帮扶上,为困难群体精准滴灌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多想办法拓宽就业门路;在教育公平上,持续加大投入,努力缩小差距,让知识的阳光穿透地域的藩篱;在医疗改革上,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提升保障水平,切实降低看病成本,驱散“病榻之愁”的阴霾。每一项政策落地,每一次难题化解,都是在这幅民生长卷上落下的一笔笔“重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与希望。这“实干”,是让画卷最终绽放光彩的定音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