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暖风拂沃野 春耕正当时

2025年03月21日 10:53:52 来源: 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高新区、度假区) 作者: 萧可飞

  春耕时节,纵横在广阔疆域田野之间的是渐起的拖拉机轰鸣声。从东北黑土地上的机械化播种,到农业大县湖南的智能育秧工厂,再到江南水乡的“十朵数字云”大数据种植,一幅幅“春耕图”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亿万农民对丰收的期盼,更折射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战略逻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春耕,早已超越农时本身,成为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硬仗”,打好这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至关重要。

  织密基层治理“数字网格”,勾勒“把酒话桑麻”和美卷。在宁波象山,从“村民说事”迭代升级成的“说议办评”,让村务决策从“跑断腿”变成“指尖点”;在杭州萧山,“智慧印章”从“小切口”助力基层权力监督“大工程”……通过“数字网格”对基层治理的精细化重构,从曾经的“人盯人”逐渐转向“云联云”,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数智动能”,让“治理有效”这一乡村振兴的关键保障更加坚实。在基层治理的“数字网格”之下,数字化的“绣花功夫”遇见“把酒话桑麻”的温情,一幅“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交相辉映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点燃三产融合“创新引擎”,奏响“田家少闲月”共富章。在无锡阳山镇的万亩桃林间,一颗水蜜桃实现了“破”与“立”,凭借智慧桃园,摆脱“靠天吃饭”;凭借电商加持,坐在家里就能卖桃;凭借跨界延链,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真正叫响了“桃经济”。农业“土特产”被注入科技、文旅、电商的新基因,三产融合“创新引擎”点燃的星火足以让“农头”链“工尾”,不断提升价值链,让农忙不再限于春种秋收,而是车间里的精深加工、直播间里的流量角逐、研学基地里的文化讲解。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聚焦三产融合,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这场融合变革,既守住了“粮满仓、菜满篮”的民生根基,更铺就了一条以产业振兴撬动城乡均衡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厚培留才爱才“人才沃土”,引来“归雁衔春”振兴图景。在湖州南浔,新农人沈俞豪“爆改”羊圈,用蟋蟀养殖探索不为人知的“蓝海”;在江阴,新农人郑冰清在长江边“育苗”,专心养殖繁育河豚、鲥鱼、刀鱼等长江三鲜,帮扶渔民户均增收10.6万元……这些“归雁衔春”的鲜活故事背后,是各地厚培留才爱才“人才沃土”的制度创新,从“乡村振兴人才数据库”的建立,到“乡村创客孵化器”“乡村人才子弟学校”“乡村人才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以“引、用、留、育”的组合拳打破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让乡村从“输血式帮扶”逐渐向“造血式振兴”转变。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价值重构,共同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