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专家系列谈 | 会议公报关键词释放“以人民为中心”的最暖信号

2019年11月07日 11:22:51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姜佳将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5000余字的全会公报中,“制度”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了77次。此外,“人民”出现了52次,“治理”出现了41次。这些高频词释放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强音,更唱响了“民之所向,政之所往,一切为了人民”的最暖音。

  人民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彰显了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全会提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历史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人民。

  人民当家作主

  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导向,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积极性、主动性,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民生保障制度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7件大事,覆盖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彰显了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政策关怀和为民情怀,也彰显了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坚定决心。

  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需求和特点,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集中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办好人民的事情的导向。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制度优势提高执政效能,反映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的政策理念和服务意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集民意、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战略关怀、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邹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