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20多年经验来到阿克苏

陈金生:天山脚下木耳绽放

2019年10月10日 09:35:37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石磊 侯明明 朱跃军 李增炜

  陈金生(右二)正在给当地村民讲解栽培技术。 受访对象供图

  初秋,距离浙江4600多公里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清新的空气中透着些许干燥。村民图妮萨罕家里的苹果树旁,整齐排列的白色菌棒上长满了厚墩墩的黑木耳。

  “最近日夜温差大,你等到白天9时暖和一些再浇水,要不然菌棒要坏掉的。”60岁的武义人陈金生蹲在一旁,用手指了指其中一支菌棒,边比划边说。

  2017年5月,我省启动“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有着20多年黑木耳种植经验的陈金生,以农民技术员的身份来到新疆乌什。2年多来,他带领9个村的680个贫困户从无到有种起黑木耳,手把手推广栽培技术,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探路者成了专家

  陈金生黑黑瘦瘦,说话不紧不慢,常常面带微笑。上午到几户村民家转了转后,下午2时,他回到位于托万克麦盖提村的黑木耳精准扶贫产业孵化园,工人们正在机器前热火朝天地忙活着。一根根散发着清香的核桃树枝被粉碎后,将加工成菌棒。

  陈金生的老家在武义县三港乡曳坑村。他的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人多田少,只能勉强混个温饱。他思忖着:秋收到春播间的几个月,能否利用空下来的田地套种点什么,增加些收入呢?

  1992年,武义县推广食用菌种植,曳坑村办起了香菇、黑木耳栽培基地。当时33岁的陈金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刚开始学习栽培的那段日子确实很艰难,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学起。”陈金生回忆道。

  想要种好黑木耳,做好菌棒和控制好温度是关键。同年7月,他贷款做了6000个菌棒,栽培在4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不料,有一天气温突然蹿升到30℃以上,这把他吓坏了,“菌棒要烧坏掉的。”

  他焦急地把菌棒从大棚里搬到通风阴凉处。每个菌棒有三四斤重,他从下午3时忙活到第二天凌晨,“抢救”完后,累得瘫倒在地。

  1天、2天、30天……60天后,在陈金生的细心照料下,这些菌棒发出了菌,长出了黑木耳。陈金生心里紧绷了两个月的弦,终于松弛了。经过检测,首批黑木耳全部合格,他心里乐开了花。随后,他办起食用菌家庭农场,并带着村民一起挥开膀子干,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想帮他们富起来

  记者正和陈金生聊着,一位白胡子老人拎着一袋黑木耳走了进来,他是当地第一批黑木耳种植户、72岁的吐尔逊·毛拉克。

  “太好了!陈师傅不仅给我们设定好自动化喷灌系统,手机也24小时为我们开通。”老人竖起大拇指说,以前自己靠种果树一年收入不到800元,自从种了黑木耳,年收入是原来的10倍,达到了8000多元。

  2017年5月,陈金生第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地。虽然他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亲眼目睹当地农民落后的农业理念后,还是被震惊到了:因栽培结构单一、土壤盐碱大等原因,粮食作物收成不好,林果品质不高,增收十分困难。

  “我想帮助他们富起来!”他深知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下定决心以农民技术员的身份留在乌什县。当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黑木耳生长,每年4月到11月都可种植。

  可是,一开始包括吐尔逊·毛拉克在内的当地人都有点抗拒:村民祖祖辈辈都种水果、核桃、玉米等,现在为何突然要变?而且这些菌棒能有这么神奇,会长出黑木耳?

  陈金生耐心地为当地人解释:“种黑木耳不需要砍掉现有的果树,只需要把菌棒套种在果树下的泥里就行了。”

  将信将疑的吐尔逊·毛拉克愿意一试。项目组选取3户贫困户进行试验,建立起一套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黑木耳生态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陈金生每天埋头田地间,手把手传授农户种植技巧:水怎么浇、温度怎么控制、多久可以采收……菌棒是栽培下去了,可问题也随即而来:有农户急于收成,没等黑木耳长大便早早采收,导致个头参差不齐。

  太早采收浪费,太晚采收会影响到品质。陈金生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制定了统一的采集标准:得等到黑木耳长到3至6厘米才可以采收,采下来后要及时晾干。

  当年冬天,当地首批生产的5个品种、4种果枝配方试验菌棒6.2万个,接种成活率达99%。陈金生算了笔账:过去一亩地一年到头只能挣个千把块钱,种上黑木耳后,每亩收入超过万元。试验的成果让大家倍感振奋,有20多户农户主动要求加入黑木耳种植队伍,到第二年春季,想要参与的农户又翻了一番。

  一年下来,依麻木镇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带动当地村民栽培108万棒菌棒、增收数千万元。

  订单排到下个月

  陈金生正领着记者参观托万克麦盖提村菌棒厂车间,一个留着络腮胡的壮小伙迎面走了过来。“这是我徒弟凯合日曼,他曾经连机器都没有摸过,现在已经成长为菌棒厂的优秀技术工。”陈金生自豪地介绍。

  凯合日曼笑着说:“真是没想到,这不起眼的菌棒,竟然能发出黑木耳,还带着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去年,为突破产业升级瓶颈,乌什县政府成立了托万克麦盖提村菌棒厂,从浙江引进生产黑木耳棒的机器设备,邀请陈金生担任名誉厂长,负责日常的技术指导、人员管理等。

  陈金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结合经营家庭农场的经验,制定一系列员工管理条例,建立奖惩机制,开设培训课程,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带了过来。在他的推动下,员工培训和管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厂很快步入正轨。

  陈金生走到厂房流水线上,给生产菌棒车间的技术工人现场传授如何保持适宜的温度、如何掌握营养物质的生产技术。“远近农户都来找我们预订,如今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今年以来,我们总共卖出菌棒145万棒。”陈金生说,菌棒厂的成立不仅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更为乌什县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陈金生的牵线下,阿克苏地区先后有近40名技术员组团到武义“充电”,了解武义的种植管理模式。两地相隔近万里之遥,联系却越来越紧密。“乌什县是我的第二个家,如今它正和我的家乡一起蓬勃发展。”陈金生说。

  目前,阿克苏地区正在建设4条菌棒产业化应用示范生产线,投产后日产菌棒将达到12万个以上,今年还将在5000个深度贫困家庭推广示范。

责任编辑: 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