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驻村,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2019年05月27日 11:03:31 来源: 浙江共产党员公众号 作者:

  5月23日上午,浙江省嘉兴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动员大会暨示范培训班,正式启动新一轮第一书记驻村工作。

  在这次会议上,提到了三点——

  第一书记要明白驻村“为什么”,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书记要清楚驻村“干什么”,持续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第一书记要知道驻村“怎么干”,做到坚持学习为先、调研为先、依法办事“三个坚持”,以坚强的党性、扎实的工作、过硬的表现,努力把第一书记工作干得更出色。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第一书记”这个话题。

  1

  第一书记

  驻村"为什么"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基层党组织落到田间地头;党的各项任务,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干。

  然而,现实中还有一些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书记长期缺职、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党组织书记不胜任现职、工作不在状态、严重影响班子整体战斗力。

  为此在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抓基层、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指示精神,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作出安排。

  选派第一书记的重点范围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要做到全覆盖。

  2

  第一书记

  驻村“干什么”

  通知要求,第一书记要切实承担其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这四项主要的职责任务。

  但由于第一书记处于政府和村庄的过渡地带,既是“国家代理人”又是“村庄代理人”,既受政府权力制约和原单位的资源限制,难以真正融入选派地村委会和村民生活,导致其无法实现促扶贫助发展的初衷。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难点:

  第一难:上级政府对第一书记提出诸多履职要求,但没有赋予其与之相匹配的权利。

  在履职过程中,第一书记常遭遇“指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决策,帮忙不包办”的权力困境。

  第二难:原单位支持力度存在差别。

  原单位本应是第一书记强有力的后盾,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因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导致支持力度不一致。一些资源条件优越、项目配给充足的单位往往会给予第一书记资金、项目的支持。但普通单位由于资金、项目不足,无法为第一书记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第三难:村干部与第一书记在工作上存在重叠甚至冲突。

  由于第一书记身兼数任,极易造成自身角色定位不清,与村干部存在任务上的重叠甚至冲突。分析其原因,专家这样说——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谢小芹:

  虽然文件有关于第一书记的职责和范畴等规定,但在实践运行过程中,第一书记的权力和村书记的权力界限往往存在模糊性,这容易引发权力博弈、权力侵扰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不合作,甚至冲突。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宋明爽:

  与村庄内的政治精英相比,像第一书记这样的嵌入型村干部凭借自身的优势参与到村庄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他们作为一种外来政治力量进入村庄,普遍存在角色定位难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作为外来嵌入性力量与村民自治发生冲突、抵牾等问题。

  3

  第一书记

  驻村“怎么干”

  虽然,第一书记驻村不是一件新鲜事。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做好扶贫、脱贫工作第一线的领头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编认为,只有理清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将工作内容具体化、明确化,才能使第一书记明晰如何作为而达到有所作为,真正有效发挥其作用。

  具体怎么做,专家建议——

1

  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应相互依靠、相互帮助

  第一书记年轻经验不足,在管理方式和技巧上都需要向村支书学习。遇事多沟通,做事把握度,指导不指责,帮忙不添乱,与村支书共同管理、密切配合。

2

  加强第一书记委派的管控

  严把入口关是第一书记选拔的根本,上级单位的选派工作要保证做到优中选优,充分考虑人才的特点和能力,让年轻优秀的干部到基层的农村去锻炼和学习。

3

  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不能松懈

  贫困村第一书记作为基层干部,思想首先要过硬,要严格律己,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驻村是带着艰巨的任务和伟大的使命下去的,要真心实意为农民做出一些事情。

4

  开展“造血式”扶贫, 追求长期效果

  扶贫但不纵容自甘贫困,第一书记要时刻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再教育,最终实现对他们自身能力的建设培养,确保委派工作结束以后他们不会重返贫困。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